“那是醒狮吗?”11月9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盛大启幕。开幕式上,一尾巨大的龙首鱼身花灯惊艳全网。它既非现场观众误以为的龙、狮,也非网友口中的“金龙鱼”“大头鱼”,而是流传千年的岭南瑞兽鳌鱼。新快报记者对话导演组,并开启一场寻“鱼”之旅。
■开幕式现场。
对话导演组
开幕式“在场馆里造大海”
鳌鱼是代表岭南文化的“大鱼”
开幕式为什么会采用鳌鱼元素?十五运会开幕式副总导演、锐丰文化总经理黄沛凌接受新快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作为广州本地人,鳌鱼是她从小看到大的文化符号。“小时候逢年过节,番禺沙涌村、沙湾镇一带都会有鳌鱼舞,那种欢腾热闹的场景,一直印在心里。所以当总导演郎昆提出‘在场馆里造大海’的创意时,导演组就想到有海就要有鱼,而且是要最能代表我们岭南文化的‘大鱼’。这时,‘鳌鱼’的形象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了。”
黄沛凌觉得,独占鳌头,是种向上的好彩头;鳌鱼的形象又不像龙那么高高在上,它憨憨的,带着点朴拙的喜气,很“贴地”。“这特别能代表我们岭南人那种务实、乐观,又敢为人先的精神:有冲劲,但不张扬;有传统,但不守旧。”黄沛凌说。
保留经典造型和色彩
鱼尾弧度设计有巧思
新快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开幕式上的鳌鱼造型,并没有完全复刻岭南传统建筑、舞蹈中的模样,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做了创新,重新拓展了飞行艺术装置的边界。对此,美术总设计尚天宝解释,设计团队耗时8个月,走访了粤港澳多家非遗工坊,力求呈现出“独占鳌头”的气势与精髓。
“我们保留了鳌鱼最经典的‘龙首鱼身’造型和鲜艳色彩。同时,为了让年轻观众也能关注到这个传统符号,我们在鱼尾的弧度上做了一些巧思:既保留原型的雄浑,又加入了浪花翻涌的曲线。为什么鱼身看起来那么轻盈?原因是采用了更轻便、更环保的碳纤维新材料。”
武校少年放飞鳌鱼
尽显“鱼游天海”灵动飘逸
据悉,这尾鳌鱼身长27米,身型魁梧。它是怎么飞起来的呢?
“通俗点解释,鳌鱼其实是气球做成的,其内部由多个气囊构成。”尚天宝介绍,气囊分布在鱼头、鱼身、鱼鳍和鱼尾处,气囊之间留出活动空间,仿生分段结构使它更能灵活“游动”。为更生动地呈现鳌鱼遨游天海的效果,设计中还大量使用了轻薄的软纱,以呈现“鱼游天海”灵动飘逸的效果。
怎么让气球悬浮在半空中?开幕式总制作人王锐祥揭秘:“里面灌注的是氦气和空气,但比例需要非常科学。浮力太大,会把牵线的人拉走;浮力太小,又不能实现空中悬浮的效果。”为了实现这一段表演,主创团队经过多次试验,才确定了如何调配气球中氦气的比例,确保鳌鱼能够长时间停留于半空中,不会掉落、也不会飞走。
解决了“飞起来”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怎么飞”了。仔细看,鳌鱼的遨游轨迹,是由20名少年武者通过绳索牵引实现的。来自佛山黄飞鸿文武学校的小小少年们训练有素,配合默契,最终达成了人鱼合一的艺术效果。
传说中的鳌鱼
从岭南建筑到鳌鱼舞
瑞兽化身非遗文化活态载体
鳌鱼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动物。相传远古时期,金色和银色的鲤鱼试图拼尽全力跃过湍急的龙门,想要飞入云端升天化身为龙,但是它们却偷吞了海里的龙珠,最终变成了龙头鱼身的鳌鱼。雄性鳌鱼金鳞葫芦尾,雌性鳌鱼银鳞芙蓉尾,终日于大海遨游嬉戏。
明代《菽园杂记》记载:“鳌鱼,其形似龙,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这种似龙的脊饰已经被称为“鳌鱼”了。明清时期,民间多有“独占鳌头”纹样,连屋脊都喜用鳌鱼脊饰,此时的“鳌鱼”用“独占鳌头”之意,以此来彰显科举考试占首位的荣誉,寄托了读书人想要金榜题名的美好愿望。
在广东,民间则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期,金鲤鱼吞下深海龙珠成为鳌鱼,一书生赴京赶考不料路上遇到险情,幸亏鳌鱼相助。后书生金榜题名,羽化成文魁星,为了报答鳌鱼的救命恩情,在海边为鳌鱼披红戴花并助其跃龙门成仙。
鳌鱼象征着吉祥和力量,作为吉兽,被广泛地装饰于岭南建筑。岭南各地都有舞鳌鱼的传统,蕴含着对后代科举高中、事业高升的期望。同时,鳌鱼舞还融合了广东地区音乐、手工技艺、民间信仰等多重元素,是岭南非遗文化的活态载体。
印记
建筑上的鳌鱼
鳌鱼吞脊 气象万千
“看鳌鱼出场非常震撼。”广州沙湾本土砖雕艺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何世良是开幕式的观众之一,他向新快报记者表示:“十五运会开幕式应用了鳌鱼题材,契合体育的拼搏精神,也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独占鳌头、崛起东方的气象。”
■陈家祠屋脊上的鳌鱼陶塑。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提供
■番禺区沙涌村江公祠屋脊上的鳌鱼。
■陈家祠屋脊。
岭南建筑中的鳌鱼有哪些讲究呢?何世良向记者科普,鳌鱼被广泛使用于岭南寺庙宗祠内。造型上,整个鱼身是纵向而立,鱼尾是向上并且卷曲,龙头的双眼凸起,嘴巴张开显示出獠牙,还雕刻有龙须和龙角,整体比较霸气。工艺上,鳌鱼脊饰多数使用陶塑制作,釉色浑厚,色彩鲜艳,其它建筑部位的鳌鱼使用木雕与石雕制作。
“鳌鱼的吉祥寓意是非常棒的,广东以水为财,所以特别喜欢运用鳌鱼。它们通常成对出现,口含脊吻,姿态生动,被称为‘鳌鱼吞脊’。”何世良说。
“作为古建筑脊饰的鳌鱼,有着吞火吐水的含义,寄托了人们希望古建筑防火的愿望,是人们对古建筑免于火灾的期盼;立于屋脊上,还有一层美好的寓意,意即‘独占鳌头’,是读书人喜爱的意象。”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表示。
岭南建筑中,处处可见鳌鱼的身影:
广州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光孝寺,就有鳌鱼的造型。
“岭南建筑艺术明珠”陈家祠瓦脊两端的鳌鱼陶塑共有9对,分别位于陈家祠9座厅堂的屋脊上。
始建于明朝的大型古庙群——鳌山古庙宇因山体像鳌,还得名鳌山。
南海神庙的屋脊上,鳌鱼尾部高高翘起,龙头处伸出两根长长的龙须,可谓是威风凛凛!
此外,鳌鱼还是广州市番禺区的“明星”:大岭村的古祠堂屋、沙涌村的广琚江公祠屋檐、番禺石楼镇善世堂的正脊两端等都有鳌鱼的足迹。
何世良、黄海妍忍不住为岭南建筑打call:“欢迎大家来大湾区,寻找建筑中的鳌鱼。”
足间的鳌鱼
鳌鱼一舞六百年
广州番禺区沙涌村,因一支传承六百年的鳌鱼舞,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昨日,记者来到这座古村,祠堂飞檐、牌坊雕梁,鳌鱼的印记无处不在;宗祠大门前“金鳌派远,彩笔花浓”的对联更是意蕴悠长。在村子专设的鳌鱼舞文化站内,记者邂逅了82岁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涌鳌鱼舞传承人江炳贤。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鳌鱼舞传承人江炳贤。
“根据宗谱记载,沙涌村舞鳌鱼世家江氏,原籍安徽省金鳌山下,于明洪武年间随南征大军来广东屯垦。在番禺沙涌村落户时,传入原籍带来的鳌鱼舞。村里的鳌鱼会,每九年一届,始终保持着以九为尊的传统,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江炳贤热情地向记者展示了满屋的鳌鱼,并特意让人把一雄一雌两条鳌鱼搬到身边,才开始继续讲述:
沙涌村一直把鳌鱼看作吉祥瑞物。鳌鱼舞最吸睛的环节,就是扮演状元郎的成年男子,站在雄鳌鱼的头顶,展现独占鳌头。沙涌鳌鱼的外形特征是尾巴上翘,扁嘴大口,一组犄角一大两小插在鼻孔上。公鳌鱼是红底金勾边鱼鳞,尾巴呈葵扇状。母鳌鱼是绿底银色勾边鱼鳞,尾巴呈芙蓉状。出场时基本都是一公一母搭配起来,寓意夫妻和睦、互相尊重。
“这些鳌鱼都是村里人晚上无偿加班制作出来的。一般要熬好几个月才能做出来,但是使用年限能够去到十年左右,都是心血。”江炳贤摩挲着鳌鱼,带着满脸的自豪。“鳌鱼其实只是用竹篾片扎成,涂上六层沙纸再加一层布。能够让鳌头上站人,也是我们在1985年改良出来的成果。现在,鳌鱼不仅嘴巴会动,鳃会动,尾巴会动,眼睛还加装了手电筒,亮起来就炯炯有神。每条鳌鱼的重量也从50斤降到了23斤。”
据悉,从20多岁的青年到80多岁的老者,村里的男丁自发组成了表演队,代代传承鳌鱼舞。只要看到有感兴趣的苗子,便采取“人盯人”的方式,一对一带着发展对象参与每一次的表演。“六个步伐,坚持几个月的晚上练习,才能学下来。”
江炳贤坦言,开幕式上看到的彩色鳌鱼和村里鳌鱼形象不太一样,有了创新。他希望,大家能够在被惊艳的同时,也多注意一下沙涌传承了几百年的鳌鱼舞。“我们一定会让鳌鱼舞发扬光大,继续舞下去!”
馆藏的鳌鱼
来博物馆邂逅十五运会同款鳌鱼
屋顶上的鳌鱼太高看不清楚?鳌鱼舞时隔太久等不及?别急,“博物馆主理人”帮你把鳌鱼从瓦脊上“喊”下来了。
“广州博物馆的镇馆宝物之一就有石湾窑鳌鱼,它是明万历年间佛山霍韬祠堂脊饰两端的装饰物,为一级文物。”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介绍,石湾窑鳌鱼文物分头、身两部分,头部似狮子,张口露齿,突眼弯角,身体浑圆,遍体鱼鳞,尾巴上翘,通体施黄、绿、紫三色,色彩斑斓,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其色彩可与石湾窑生产的三彩器互相印证,可考证是明清岭南地区著名的陶瓷窑口——佛山石湾窑早期的器物。
广东省博物馆展出的鳌鱼陶塑工艺精湛、色彩明艳、造型传神。
▲广州博物馆馆藏的石湾窑鳌鱼。
“在十五运会之前,石湾窑鳌鱼就是2010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吉祥物‘鳌鳌’的原型了。看到我们的鳌鱼,你可以对石湾窑明代生产情况有所了解,也可以从中窥见岭南建筑文化的一隅。”朱晓秋说。
广东省博物馆的“百年湾区情——粤港澳大湾区近现代文物展”正在热展中。一组清光绪年间的“石湾窑花鸟瓜果少狮太狮瓦脊”,左右两边的鳌鱼陶塑工艺精湛、色彩明艳、造型传神。
“大家看到的这组瓦脊在我们粤港澳地区的传统建筑,以及东南亚华人居住地区的建筑当中,是非常流行与常见的。”展览策展人殷忞告诉新快报记者:“瓦脊的特点是中间有宝珠,左右两边是鳌鱼,而且这组鳌鱼与十五运会开幕式中飘在空中的鳌鱼是同一原型。”殷忞希望,大家可以通过展览近距离地欣赏精美的鳌鱼与岭南工艺。
专家声音
鳌鱼成功活化
跃升为引发全民共鸣文化IP
“重要的不是传说,而是意义。”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作为文化界的代表参加了开幕式。他认为,鳌鱼在开幕式上的大放异彩,得益于岭南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完美保存。
“岭南文化的一大优势,就是活化解构。鳌鱼作为古代的传说,并没有被束之高阁。时至今日,它依然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这里,鳌鱼既保留了原来的功能,又契合了中华儿女的心理;既有历史源头,又有现实意义,还能活化利用。”江冰认为,鳌鱼现身全运会,对大湾区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十五运会开幕式的宏大舞台上,当一只色彩绚烂的鳌鱼游弋而出时,带给我的观感是极其震撼和惊喜的。”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表示,与传统建筑之上的鳌鱼不同,开幕式上的鳌鱼采用了高饱和度的艳丽色彩和超脱的灵动设计,打破了历史的厚重感,极具现代审美和亲和力。“通过十五运会开幕式的演绎,鳌鱼得到成功活化,从一个地域性的传统符号,跃升为代表奋斗精神、引发全民共鸣的文化IP,这正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新生的成功尝试。”
市民赞叹
鳌鱼出圈并非偶然
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起初,我以为它是一条彩龙,后来看到《新快报》的报道才得知这是鳌鱼花灯,是岭南文化极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在广州工作8年的江西人崔先生直到今天还沉浸在鳌鱼的魅力之中:“我在现场看到了鳌鱼从空中飞入主舞台的全过程,实在是太震撼了。所以这几天狂补了鳌鱼文化,得知它有着非常好的寓意——人生跃升精进,生活吉庆祥和。”
“现场看鳌鱼从空中飞入主舞台,那种震撼一辈子难忘!”市民黄女士则认为,鳌鱼的出圈并非偶然。“背后是岭南文化的深厚积淀,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她希望更多人能走进粤港澳大湾区,亲身感受岭南文化的万千气象。
“十五运会开幕式上金色鳌鱼巡游全场,实在太惊艳了,美到令人失语,完美呈现了‘大鱼海棠’般的梦幻场景。强烈建议,这条鳌鱼来场全国巡游。当然,首站必须设在珠江上,让粤港澳三地人民都能目睹它的风采。”市民周女士表示。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 李佳文 黄闻禹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邓迪 李佳文 黄闻禹
本文链接:开幕式鳌鱼游弋惊艳全网 解锁岭南千年瑞兽文化密码http://www.sushuapos.com/show-1-52640-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张雨霏:我心中的对手都是世界各地的名将
下一篇: 漫画 | 新快看全运●这里的人你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