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刚刚开馆的广东体育博物馆,一件件珍贵的体育藏品、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照片,将广东体育的辉煌过往一一铺陈在眼前。从早期民间体育活动的质朴热闹,到近现代体育赛事的激情澎湃,写满了广东人对体育的热爱与执着。
走出博物馆来到街区,目光所及之处,省人民体育场周边也正经历着一场意义非凡的改变。曾经,省体底层商铺业态混杂,小吃店、体育用品店等鳞次栉比却管理困难,显得凌乱不堪;如今经过“全要素”提升,店面规整有序,与整体的开阔空间相得益彰。
这番焕然一新的景象,源于一场为迎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而启动的“全要素”提升工程。其背后,是一场与56家商铺的艰难“谈判”,一次对750米城市轴线的“精雕细琢”,以及一个让“赛时盛会”真正变为“赛后财富”的城市治理故事。
一场“硬仗”:持续数月的“拉锯战”
作为环绕省体的两条主路,越秀区大东街道的较场东路和较场西路在几个月间不断“刷新”着街面颜值。
一个空调架、一块招牌的变化,构成了省体周边空间品质的提升,背后则是一次次将人民群众观点融入设计方案的灵活变化。“这些招牌都不一样,都是商铺自己设计的样式和颜色,保留一点个性。”越秀区大东街启正社区居委会主任王保华表示。
“以前这里走路都得侧着身子,店铺把路都占了一半,环境嘈杂,开什么店的都有,卖小吃的,卖羽毛球拍的,各种各样的,一些餐饮门店也让这里卫生比较差。”在附近住了三十多年的居民李阿姨回忆道。
改变,必须从清理这些盘踞多年的违建商铺开始。但这被工作人员形容为一场“硬仗”。
省体的改造工作起步时困难重重,其中56家底商的改造任务就像一块难啃的“硬骨头”。“56家商铺,关系错综复杂。工作启动之初压力巨大。”越秀区大东街道党工委书记胡献忠透露,有些商铺都通过一家第三方公司转租,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租赁链条。
为了高效推进这项工作,街道专门成立了工作专班,司法所、综治办、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参与,开启了这场艰难的谈判。
自2023年起,专班便扎根省体,采取“一栋一策”的策略,白天上门沟通,晚上开会研判,核心原则是“利益平衡,协商共赢,不能让任何人吃亏”。
高强度推进下,一个月内55家商铺顺利清退。真正的“硬骨头”落在了最后——一家国际餐饮品牌。因其与“二房东”合同未到期,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为了高效解决问题,专班在中间充当“调解员”的角色,把几方都请到一起。“也是很难的,专门针对他们的会议都开了四五次。”胡献忠说,坐在一张桌子前,大家不谈补偿细节,先谈大局:这是全国性的赛事,是广州的形象。
最终,才达成共识。
这一关键节点的突破,为整个清拆工作画上了句号,也为后续提升工程铺平了道路。数据显示,此次行动共拆除违建26处,为区域更新腾出了宝贵空间。
一条“新”轴:750米轴线的“精雕细琢”
环境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居民楼和临街商铺,在英雄广场上,舒朗的绿化空间和一眼贯穿南北的最佳取景地也成为居民的“心头好”。
此次项目改造的核心,是贯通一条从“体育地标—英雄广场—烈士陵园”的750米南北视觉轴线。
越秀区建设和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工程没有选择大拆大建,而是着眼于“全要素”的精雕细琢:实施建筑立面、林下绿地、夜景灯光、石凳基座等“节俭精修”,重塑街区“颜值”。同时,设置港湾式停车区,一体化铺装机非分离车道,优化了约3.6万㎡的道路广场,极大提升了赛事场馆的“零障碍”通达性能。
这些改变,让这片区域从过去的“交通堵点”“环境乱点”,变成了如今市民休闲的“活力点”。
经常东西横穿英雄广场的街坊发现,路更宽敞了。烈士陵园地铁站连接广场的人行道,过去只有1.5米宽,如今拓宽到3米。这个宽度刚好以两边的树木为界,改造只去除低矮的灌木丛,乔木遮阴效果不减,通行效率提升一倍。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区展辉表示,“在设计方案中,我们也有意优化广场两侧的绿植,形成高低错落的空间,改善以往逼仄阴暗的格局,延续街区绿化生态景观,同时也增强广场两侧空间的序列感。”
站在省体北门口,家住较场东路十多年的居民陈小姐说,她常常会带着孩子在英雄广场玩耍,从南到北的轴线串联起省体、英雄广场一直到烈士陵园,“我们向南能看见省体里面,向北能一直看到烈士陵园里面的英雄雕塑。”
此次改造要做的,不仅是表面更新,更是对街区厚重记忆的赓续。规划中的750米南北轴线,不仅是条物理通道,更是一条连接城市历史与未来的文化长廊。
一个“未来”:从单一场馆到“活力商圈”
提升的意义远不止于赛时。
在地王广场的入口处,一片清新的小公园为逛街的市民增添了小憩的场所。中间点缀坐凳等城市家具,让闲置绿地转化为群众可驻留、可参与的活力载体。在夜晚,巧妙设计的灯光使小公园空间与地王广场商业空间外延形成光影交错的“慢行+消费”场景。
区展辉表示,在提升改造前这里的商业体是很孤立的,虽然离得很近,但是在空间上彼此割裂,没有链接感,现在通过公园、绿地等空间节点的设置,把地王广场、未来城以及中华广场在观感上连接起来,让商业更聚人气。
“自从这里的环境变好之后,这间店的生意都旺了不少。”在较场东路上出租物业的广圣集团相关负责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目前,中华广场已有一些体育产业逐渐聚集,街道积极为体育品牌牵线搭桥,开展结对子活动,体育概念已初步启动。同时,中华广场作为综合体,积极开展“三进活动”,自2025年以来已举办两场相关活动。这里不仅融合了体育元素,还引入医疗概念,全民健身中心也秉持大健康理念,通过医疗手段助力运动恢复。
在商业发展方面,街道有着清晰的规划与积极的行动。依托省体“1公园4基地”平台,推动周边商业空间转型升级,与英雄广场、中华广场、地王广场等联动,打造体育主题商圈与产业区域。
街道相关负责人还透露,甚至早有演艺公司看中这里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便利交通,希望未来引入演唱会,让“体育+演艺”成为省体片区的产业发展新亮点。
从攻坚克难的商铺清退,到提升城市品质的轴线贯通,再到惠及长远产业的规划布局,省人民体育场周边的蝶变,是广州“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理念的生动实践。
它改变的不仅是城市的“面子”,更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里子”,让一座老牌体育地标重新成为了城市的活力中心。
(来源:南方+)
本文链接:省体“焕新记”!从老旧场馆到体育地标,绘就体育文化新画卷http://www.sushuapos.com/show-1-52813-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大疆影石鏖战 正在产生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