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湾区九市间跨城通勤约129万人次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广州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日益凸显。8月7日,由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联合高校、企业共同编制的《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广州都市圈通勤空间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大湾区三大都市圈跨城通勤人口分布
焦点 1
九市间日均出行721万人次
《报告》显示,2024年,湾区九市间(不含港澳)日均出行721万人次,跨城通勤人口约129万人,相比2019年增长3.1%。
其中,广州与佛山、深圳与东莞、珠海与中山、广州与东莞之间是跨城通勤密集区域,体现湾区在上下游产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生活和就业等的一体化协作。
2024年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跨城通勤人口分别为41.8万人、40.7万人、17.9万人,近五年三大片区跨城通勤人口相对稳定,但珠中江融合速度显著增强,占比从2019年的17%增加到2024年的19%。
湾区九市圈跨城通勤联系
焦点 2
广州跨城通勤人口达61万
广州与周边城市(珠三角8市+清远、韶关)日均出行350万人次,跨城通勤人口约61万人,相比2019年增长5.7%。其中,广州与佛山日均出行189.6万人次,跨城通勤人口约37.5万人,跨城通勤基数大、增长快,相比2019年增长12.9%。
从通勤特征看,广州与佛山大沥镇、里水镇、桂城街道、大良街道通勤人数占广佛通勤人数超50%,其中广州市石围塘街道、金沙街道和佛山市大沥镇、广州市大岗镇和佛山市大良街道的跨城通勤均超3000人。
广州与东莞间日均出行50.7万人次,跨城通勤人口约9.2万人,东莞是广州第二大跨城通勤城市,相比2019年增长2.7%,广州与东莞麻涌镇、石碣镇、石龙镇通勤人数占广莞通勤人数约20%,其中广州市夏港街道与东莞市麻涌镇通勤人口超3000人。其次,广州与清远、深圳、惠州间的跨城通勤人口均在2.5万人以上,跨城通勤初具规模。
焦点 3
“周通勤”成跨城通勤重要组成
广州跨城通勤总体以当日往返为主,非工作日在居住地、工作日在就业地等“周通勤”方式已成为广州跨城通勤的重要组成,“周通勤”人口占广州跨城通勤比例约24%。
《报告》显示,广州与湾区城市间的跨城通勤人口流入流出比由2019年的1.6增至2024年的2.0,对周边城市提供较大就业市场。
其中,广州与佛山、珠海间跨城通勤人口流入流出比在2.5以上,与东莞、中山、江门间在1.5-2之间,广州对湾区西岸城市辐射力明显。
焦点 4
逆中心反向通勤初具规模
广州全市出行总量4741万人次/日,市内通勤人口约1156万人,中心城区出行总量2751万人次/日,通勤人口约715万人,占市内通勤人口的62%。
十一区跨区通勤人口约290万人,越秀、天河的流入流出跨区通勤人口比在1.8以上;荔湾、海珠、黄埔、南沙、花都和从化为0.8-1.2;白云、番禺、增城在0.6以下。
根据《报告》,逆中心城区通勤初具规模。住在中心城区、就业在外围城区(中心城区以外)的反向通勤人口约43万人,占中心城区通勤人口的6%。核心区反向通勤往近郊区或外围城区的人口约52万人,占核心区通勤人口的12%。显示正逐步在核心区外和中心城区边缘形成新的就业中心。
焦点 5
东部中心、南沙新区
通勤能级提升
《报告》显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的总通勤人口规模呈增长态势,跨城通勤初具规模。其中,东部中心总通勤人口约151万人,相比2019年增长6%,与周边城市跨城通勤人口约3.8万人,主要集中在东莞北部、惠州西部等接壤区域,跨城通勤人口流入流出比为1.4。南沙新区总通勤人口约53万人,相比2019年增长14%,与周边城市跨城通勤人口约2.8万人,主要集中在佛山、中山和东莞等临近城市,跨城通勤人口流入流出比为1.8。
南沙新区、东部中心与核心区通勤人口能级的差距正在缩小,但绝对差距仍然较大,显示综合新城功能仍有待培育。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通讯员 穗规资宣 文/图
本文链接:广佛肇跨城通勤人口居首位http://www.sushuapos.com/show-1-48004-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