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特殊的“革命房东”为抗日力量提供隐蔽与支援
众志成城卫家国
堡垒,本指在要冲地点做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但在抗日根据地,河北农村地区涌现出了一群特殊的“革命房东”。他们以家庭为阵地,将自家院落、房屋和地道化作比砖石堡垒更为坚固的屏障,为抗日力量提供隐蔽与支援。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堡垒户。
在抗日战争极其残酷的环境下,这些不拿枪的普通民众,舍弃身家性命支援、保护、协助抗日力量,在燕赵大地筑起一道道铜墙铁壁。
1944年2月,在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上,戎冠秀被授予“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 西柏坡纪念馆供图
伤病员的“革命母亲”
5月30日,在安平县大何庄乡报子营村委会,《冀中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新书发布座谈会举行。一本书,带领人们穿越烽火岁月,再次重温这位英雄母亲的大爱传奇。
“冀中抗日战鼓响,报子营出了个李大娘。李大娘,热心肠,爱护八路声名扬。她对伤员胜亲人,伤员把她当亲娘。养好伤,返战场,冲锋杀敌添力量……”在冀中大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颂李杏阁冒着生命危险护理伤员的歌谣。
抗战时期,李杏阁的家曾是冀中最著名的堡垒户之一。
“当年老家宅子下面全是地洞,地面上留的洞口刚能容一个人通过,平时就用破箩筐、白菜之类的东西盖上。”李杏阁的孙子刘玉军告诉记者,李杏阁起初只负责看护一两个伤员,后来伤员陆续增多。家里先后藏过73个伤员,有的住几个月,最少的也住三四十天。
每天要做四五顿饭,还要洗衣、换药、清理伤口,李杏阁常常忙到深夜。尽管疲惫不堪,她照护起伤员却总是尽心竭力。听说阳光能杀菌,她坚持每天把伤员一个个背出地洞晒太阳。遇到重伤员无法进食,她就抱在怀里一勺一勺地喂。
“奶奶那时已经40多岁了,一个小脚妇女背着比自己还重的伤员,从洞里爬上爬下,多难啊!”刘玉军说,儿时听父辈讲述这些故事时感触不深,如今想起来,才真正体会到背后的艰辛。
“堡垒户是抗战烽火中铸就的特殊战斗堡垒。”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研二处处长王林芳介绍,在抗战相持阶段最艰苦的岁月里,中共抗日根据地巩固区大大缩小,特别是冀中根据地大多变成了游击区,分散隐蔽在敌占区和游击区的抗日力量如何落脚和生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死攸关的形势下,堡垒户构筑起保护抗日力量的“生命屏障”。
“给伤员送饭送水,侦察敌情,应付敌人,报告敌情,开洞盖洞……堡垒户的那些大婶、大娘大多数没什么文化,干的多是这些很琐碎的工作,却有力地支持了抗日。”王林芳说,更令人动容的是,伤员们与堡垒户以“大伯”“大娘”相称,同吃同住,生死与共,建立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特殊情谊。
在李杏阁照顾的伤员中,伤得最重的是刘建国、魏登甫等5名伤员,当时部队甚至为他们备好了棺材。
“那时候医疗条件差,他们伤口化脓长蛆都是奶奶用嘴吸。”刘玉军说,重伤员大小便不方便,李杏阁就把家里扫地用的白铁簸箕砸成一个圆盘,边上用棉花和布包好,制成简易“马桶”接屎接尿。刚开始,伤员们不好意思让李杏阁做这些,她却说:“孩子,别不好意思,俺是你干娘,你是俺儿,咱娘俩不讲细礼!”
一声声亲切的称呼,起初是为了避免暴露,后来却是发自内心的呼声。
“河北是华北敌后抗战的主战场之一,成千上万名像李杏阁这样的革命母亲,在战火硝烟中共同铸就了‘子弟兵母亲’这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王林芳表示。
堡垒户挪开地道口遮挡物为地道中掩藏人员送食物。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重要的全能型堡垒
“近几年,这块匾一直被博物馆、纪念馆借展,今年春天刚挂回来。”8月10日,67岁的赵春胜回到滦州市杨柳庄镇西赵庄子村老宅,一进院门,他便径直走向东屋,习惯性地看看墙上悬挂的“军民鱼水情”铜匾。
这是1994年冀东抗日名将李运昌专程来他家探望时,亲手赠予赵春胜父母赵凤池夫妇的珍贵纪念。
赵春胜的家,曾被誉为“冀东最坚强的堡垒户”。
“1938年8月下旬,联络冀东抗日大暴动中著名的铁厂会师的鸡毛信,就是我父亲亲手送出去的。后来,聂荣臻司令员在晋察冀边区第二次党代会上作出关于冀东依然要成立并创建根据地的指示,以及成立中共冀热察区党委、由李运昌任委员负责整个冀东地区工作的重要情报,也都是直接从我家送到李运昌手中的。”铜匾下,赵春胜为记者一一细数。
和以照顾伤病员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堡垒户不太一样,赵凤池家是个全能型堡垒,不仅为党政军干部和伤员提供隐蔽场所,还肩负着机要文件传递、情报中转等重要使命。
赵凤池家被选作堡垒户,缘起于一把篦子。
1938年的夏天,深处滦县(今滦州市)、迁安、迁西、丰润4县交界处的西赵庄子村,突然来了一个卖篦子的人。但这个人卖篦子卖得很奇怪,非要一次卖十二把。卖了半天也没人买,卖篦子的不知何故晕倒在地,被刚巧经过的赵凤池带回了家,照顾他吃饭休息。
过了一段时间,卖篦子的人又以还饭钱为由找上门,还劝赵凤池跟着他做买卖。见赵凤池不为所动,这人后来才表明身份。原来他是中共北方局派到冀东从事抗日武装大暴动准备工作的共产党员、原红军营长孔庆同。
“抗战时期,发展堡垒户很看重地理条件。我们村四面环山,我们家又位于村边上,非常利于转移和隐藏。”赵春胜说,当时西赵庄子村很穷,就几十户人家,200来口人,靠在山坡地上耕种为生。父亲待人热忱,好交朋友,在村里人缘很好。
几个因素叠加,促成这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成为抗战时期八路军和冀东党组织最重要的秘密联络站和落脚点之一。
“抗战时期,各地对堡垒户的选择并没有统一标准。”王林芳介绍,筛选的要求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包括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家庭条件。
这些经过严格筛选的家庭,一经确定为堡垒户,便与抗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42年大“扫荡”时,为了保护一挺从鬼子手中缴获的“金嘴”重机枪,赵春胜12岁的姐姐被鬼子活活踢死,赵凤池也是在遭受日寇的严刑拷问后侥幸逃生。
即便如此,赵凤池一家从没有动摇过。大到缴获的日军大炮,小到弹药被服,赵家为八路军秘密储藏的军火物资不计其数,从没出现过一次损失,并因此被称为“最保险的军需库”。
深藏地下的战地医院
日军炮楼阴森矗立,虎视眈眈地监视着村庄的一举一动。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一个由地道串联而成的庞大地下网络里,却是一派繁忙。油灯下,身着白衣的医护人员在蜿蜒的地道间穿梭,为伤员清洗伤口、喂水喂药……
8月18日,在位于泊头市中心的工作室里,58岁的职业画家单有为绘制的一幅画作《军王庄地下医院》,揭开了深藏在泊头市西辛店乡军王庄村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传奇。
“很难想象,在这个当时不足百户的小村庄地下,竟隐藏着如此庞大的地下医院,几乎每家地下都有大大小小的地洞作为病房、手术室,前前后后救治了700多名八路军伤病员。”谈起这段历史,单有为仍激动不已。
1940年,随着敌人的“扫荡”和群众斗争的发展,时任献(县)交(河)县(交河县已并入今泊头市)大队医生的杨国藩奉命回乡创办地下医院。
最初,医院收治的伤员都安排在关系可靠、抗日热情高的堡垒户家中。每天,杨国藩都会挨门逐户看望,诊断治疗。
后来,随着冀中抗日形势日益严峻,日伪军的频繁搜查给伤员救治带来巨大风险。根据上级指示,杨国藩与村干部决定秘密开凿地下医疗空间,将医院完全转入地下运行。
在那个没有机械施工的年代,这项庞大的地下工程全靠村民们用铁锹、竹筐等,一铲一筐艰难完成。
“那时候天一擦黑,男女老少便自动来到工地,一直干到天亮,男的在地下挖洞,女的在上面运土。当时,为了方便晚上活动,村里家家户户都不再养狗。”今年73岁的王英才曾担任军王庄村党支部书记,年轻时,他经常听老人们讲起当年的事。
地下医院建成后,很快成为周边县区伤员的重要救治点。尽管地下医院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周密,时间一长,还是被狡猾的敌人发现了蛛丝马迹。
“当时鬼子多次突袭搜查,威逼村民交代洞口位置,有一次差点儿把军王庄村村长活埋了。”王英才说,但任凭敌人威逼利诱,这座地下医院的秘密入口始终未被发现。
“无论是‘五一大扫荡’后的冀中,还是日本大面积制造‘无人区’的冀东,往往越是抗日艰苦的地区,越有众多堡垒户的存在。在敌人围攻、封锁最严密的时候,一些八路军部队后方的被服厂、修械所也都分布在堡垒户家中,坚持生产和工作。”王林芳说,地下医院将一个个堡垒户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坚固的堡垒村,无疑是堡垒户发展的一个极致。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河北各抗日根据地上,千千万万普通百姓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堡垒。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证明:人民,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
相关
凝聚民心筑堡垒
抗战时期,堡垒户承担着对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的掩护、救治,以及保育儿童、坚壁物资等工作。他们通过挖地道、认亲、“两面政策”等多种方法,组成一个深插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民联合抗日隐蔽系统。
为保护抗日干部和伤员的安全,堡垒户们不畏艰难、想方设法,在自家院落中秘密构筑了精巧的地道系统。他们巧妙地将地道入口设置在炕下、灶台后、牲畜棚或院墙角落等不起眼的位置,并用柴垛、水缸、石磨等日常物件加以掩饰。
这些凝聚着群众智慧的地道,在“五一大扫荡”后成为河北地区平原游击战的重要屏障,成功保护了大批抗日力量。
在伤员救治中,堡垒户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八路军的医疗条件有限,常选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将伤病员送到堡垒户家中救治,还将有条件的堡垒户家的地道、地洞改成了临时医院。
不仅如此,堡垒户有时还负责为党政军机关传送信件、文件和情报。
不过,堡垒户的存在,并非完全靠一两个人的民族感情支撑。成熟期的堡垒户制度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的、严密的组织行为。
比方说,“五一大扫荡”后,束鹿县(今辛集市)曾接到上级的指示,要求区区建立堡垒村,村村要有堡垒户,每个干部有堡垒户。
在选择发展堡垒户时,党组织往往先做党员干部家属的工作,联系他们在农村的亲族关系,再进一步调查发展对象。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敌人在该村的活动情况,群众的情绪、思想活动,堡垒户周围街坊四邻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白名单”,然后再接触和动员堡垒户,向他们宣传解释中共的抗日政策,使群众克服由于日军迫害和殖民政策带来的恐惧心理,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
就这样,河北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期间发展了一批可靠的堡垒户。
由此可见,堡垒户的建立是自上而下有组织的工作,堡垒户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堪称是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文/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
本文链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胜利】力量之源丨众志成城卫家国http://www.sushuapos.com/show-1-49494-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