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喻淑琴 广州报道
谁能连续30年稳坐中国海洋经济头把交椅?答案只有广东。
2024年,广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率先突破2万亿元,达20022.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1%,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0%。
2万亿海洋生产总值,是这座海洋经济大省的新起点。站在“十四五”规划和“十五五”规划的关键衔接时刻,手握全国近四分之一大陆海岸线的广东,今年动作频频:6月份,广东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按下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的“快进键”;9月份,广州市“十五五”规划咨询会为海洋经济发展集智聚力;10月份,广州南沙粤港澳协同发展论坛、潮州饶平现代化海洋牧场推进会、深圳海博会三场重磅活动接续登场,串联起海洋经济的“现在时”与“将来时”。
如今,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早已跳出“单点突破”的传统模式,以“新技术、新产业、新场景、新模式、新生态”五维路径,下出一盘蓝色新棋局,“海上新广东”的轮廓也愈发清晰。
科技产业场景化:深海创新落地生金
9月18日,十五运圣火从深海走来的瞬间,全网沸腾。
十五运“源火”在南海1522米深海成功采集,创造了全球首次使用深海可燃冰原位引燃的新技术,让体育盛会变成深海科技的“秀场”。这是广东以技术为核驱动海洋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阳江沙扒镇的智能繁育车间里,传感器精准调控水温水质,年孵化水花苗达520亿尾,“看天吃饭”的渔民变身“数据养殖户”;佛山照明的深海LED灯照亮“奋斗者号”科考路,“创新者号”水下机器人在深海精准作业,“技术创新叩开深海之门”的案例遍地开花。
技术的突破,终究要落地成产业的果实。全球最大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抗住17级台风,灾后24小时火速复电,直接带火广东海上风电产业链,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深圳海上光伏并网、湛江波浪能装置投用,2024年海洋新兴产业产值飙至411亿元,同比增长8.3%,新动能肉眼可见。
“要破解海域有限、传统产业受限的难题,就得推动‘海洋+先进制造’‘海洋+现代服务’深度融合。”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祝理点出了技术向产业转化的关键路径。
此外,新场景成为广东海洋技术与海洋产业的“连接器”。阳江青洲岛的“导管架风机+网箱”玩转立体开发,水上发电、水下养鱼,“明渔一号”一季收鱼8万多斤;珠海“澎湖号”变身“海上立体农场”,养殖、观光双线吸金;广州港用区块链把通关效率提升40%,“丝路海运”航线通达全球150座港口;就连“年鱼礼盒”都借RCEP跨境物流,把潮汕鱼丸、湛江对虾送进海外餐桌。
新技术、新产业、新场景同频共振,广东把深海“黑科技”酿成了产业“甜果实”。
守住生态底线:激活长效发展新动能
“海上新广东”既要发展的“速度”,更要守住生态“底色”。
人海共生是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逻辑。海上“生绿电”,水下“鱼满舱”,“绿色电能”与“蓝色粮仓”的共生在广东已不是新鲜事。
按照“疏近用远、生态发展”战略,广东清拆近海传统网箱6万多亩,把养殖推向深远海。从各地看,潮州饶平的“木改塑”网箱寿命长达30年,从源头杜绝污染;“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修复红树林超10万亩,惠州考洲洋的“毛坯海”变身民宿林立的“精修海”,渔民转型旅游业。
湛江企业家董服金牵头成立湛江白海豚保护协会,开展的41场科普覆盖5631人,更将中华白海豚的故事带到法国尼斯,让“海上大熊猫”的形象深入人心,把海洋保护做成了“国际事业”。
为了激活海洋经济长效动能,广东加快了模式创新。例如,广东率先实现国土空间“多规合一”,同一海域里水面光伏、水体养殖、海底勘探并行,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提升40%以上;汕尾创新“标准海”储备机制,项目审批时间从一年砍到一个月,“拿海即开工”点燃市场热情;粤港澳三地借“单一窗口”数据共享,海洋设备通关智能核验,跨境物流效率大幅飙升,行政壁垒正在逐渐被打破。
生态打底、模式为翼,广东的深蓝之路走得又快又稳。尤其是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广东正通过技术突破催生产业升级、场景创新激活市场活力、生态保护夯实发展根基、模式革新打破体制壁垒,驱动“海上新广东”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从“耕海牧渔”到“经略深蓝”,广东的探索证明:海洋经济的未来不在单一产业的“独秀”,而在五维协同进阶。2万亿之后,深蓝之上,“海上新广东”的故事还在继续。
本文链接:蓝色新粤章:“海上新广东”五维进阶http://www.sushuapos.com/show-1-52184-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广东耕海牧渔:“粤字号”海鲜的全球大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