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位于广州天河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修缮一新,该场馆在举行2001年九运会开幕式24年后,再次成为全运会开幕式场地。在“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原则下,本届全运会超九成比赛场馆由现有场馆改造而来,并在全运会史上首次实现不新建任何大型场馆。(据新华网客户端11月9日报道)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通过修缮焕新满足开幕式需求,既节省时间,又降低预算。“不新建大型场馆”体现了节俭办赛、绿色办赛理念,为其他大型赛事举办提供了参考样本。
“不新建大型场馆”,并不是不要品质、不要新意。本次全运会,超九成比赛场馆要在现有场馆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涉及光伏板安装、智能导航系统嵌入等新技术应用,以及轮椅通道、智慧跑道等细节设计。以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例,设计团队在体育场飘檐上增加了800块光伏板用于发电,折算下来每年的减碳量能达到200吨。为了让球迷感受足球比赛的“速度和激情”,原本带跑道的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场,经升级后首排座椅被拉近到距场地只有9米。这些改造真真切切提升了观赛体验,再次证明场馆的好坏在于服务能力,不完全是建筑的新旧。
“不新建大型场馆”不仅是能省则省,更是通过内涵式发展推动城市品质提升。通过场馆改造,城市空间、交通设施等同步升级,如“彩蛋”般嵌入城市肌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广州以30个场馆带动周边17个更宽敞、更通透、更友好的品质街区建设,打造体育赋能的城市进化样板。天河体育中心“拆围透绿”释放3300平方米公共空间,大学城铺设56公里彩色慢跑骑行道,让场馆与街区无缝衔接。诸如此类的举措,擦亮了城市名片,为群众提供了更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和生活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各场馆赛后将全面向公众开放,让赛事红利真正普惠于民。这就要求改造方案必须兼顾赛时专业需求与赛后大众使用,注重赛事遗产的长期价值。相信通过科学的规划运营,这些场馆在赛后一定能持续发挥体育健身、科普教育等多元功能,成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实现赛事价值与城市发展、民生改善的长效共赢。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不新建大型场馆”的经验,不仅为未来体育赛事的承办提供了良好示范,更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有益借鉴。当简约成为自觉、惠民成为目标,各项赛事必将超越竞技本身,成为推进城市长远发展的强劲动力。(胡建兵)
本文链接:纵横谈丨“不新建大型场馆”是个好示范http://www.sushuapos.com/show-1-52442-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集思录丨做好政务应用集约增效“加减法”
下一篇: 走,到北戴河观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