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人们期盼已久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广州举行。
与传统的“全运村”集中到发的模式不同,约6万名参与开幕式的嘉宾、观众、演职人员、工作人员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如何在一天内将如此庞大的人群顺畅有序运送至场馆,并在1小时内完成快速疏散,同时保障城市日常交通正常运转,成为摆在广州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
当天上午,在省站、罗冲围总站等10个蓄车场,307辆大巴、30台中巴车、2台无障碍公交车已经就位;在地铁苏元站、天河公园站,上午6时45分,首趟开往广东奥体中心黄村站的地铁专线顺利载上工作人员出发……
持续数小时的大规模客运“接力”就此拉开序幕,历经数月推演、五次演练的开幕式交通保障方案,也迎来了最终检验的时刻。
时空分流破解6万人集散难题
6万人是什么概念?
如果全部用大巴来运载,以每辆车载客50人计,至少需要1200辆大巴,首尾相接可绵延20余公里,贯穿半座广州城;若换算成地铁运量,它可以是地铁十一号线广州东站一整天的进站客流。
采用单一的运输方式来运载,显然不现实。因此广州采取以地铁为主、结合大巴、公交的复合运输方式,通过大运量地铁出行解决组织观众、工作人员出行,利用公交车解决志愿者运输保障,剩余重点人员从18个发车点乘车,经5个远端集结点,最终抵达7个奥体停车场,入场时间段也从上午7时拉长至下午7时。
空间上分散乘车,时间上错峰入场,最大限度避免短时客流集聚可能引发的交通拥堵。但,新的难题也出现了。“18个发车点—5个远端集结点—7个奥体停车场”交织形成一张复杂的运输网络,而条线越多,交通组织安排就要越“细”。
“我们采取团进团出的原则,比如奥体每批次需要20辆车同时入场安检,如果1辆车迟到,只有19辆车到达,那整批次就要停在门口等待,会造成路口严重堵塞。”一名参与调度的工作人员举例,每一辆车的抵达时间,都标注在了每一条交通流线上,“我们必须把时间精确到一分一秒,把控每辆车的出发、行驶、安检、进场全流程。”
为此,广州在主要通道设置临时专用车道,并与交警协同疏导社会车辆,通过分批次汇集、统一入场的方式,实现高效衔接。有参与者感慨:“从上车到入场,几乎没有等待和停顿,整个过程非常流畅。”
那么,这样就够了吗?广州的答案是不,我们还能做得更好。
车辆运送的是人,赛事交通保障的精细化管理,也精确到每个人。与日常交通运输和节假日大客流交通运输相比,十五运会开幕式的特点鲜明——客群相对固定、数量较为明确。
于交通保障而言,不仅要解决一个人从哪来、几时来、怎么来,还需为其细化考虑抵达最终位置的最佳路线,这对交通运能与客运需求的匹配精细度提出极高要求。以奥体的疏散为例,日常疏运由地铁提供运力供市民自由选择,而开幕式的疏散安排,则细化到了每个人应该搭乘哪一条地铁线离开。
与此同时,在不断演练与实践的过程中,客群数量也在变动,在运能精准匹配之余,赛事交通保障还需要留有余地、灵活调度,适应随时变化的需求。如地铁21号线的散场行车间隔就从入场期间的4分50秒压缩至3分30秒,每小时运力从1.5万人次提升至2.1万人次,配合地铁4号线2分32秒的行车间隔,两条地铁线在黄村站每小时可运送4万人次离开,通过灵活调度,适应散场更大规模人流的疏运需求。
需求的精准匹配叠加运力的灵活调度,6万人的流线犹如6万条细线,排布有序,多而不乱,尤见城市交通组织功力。
智慧调度前后端“秒级”响应
当运输网络变得复杂,下一个难题接踵而至——海量数据要如何实现高效流转?
从管理机制来看,广州从决策部署到统筹协调,再到指令执行,分级搭建了“指挥调度总中心、集团调度分中心、外围现场调度点”三级调度指挥架构;从管理对象来看,投入600余台保障车辆,配合保障的地铁、公交、出租车同步运作,380余人的现场服务团队覆盖18个现场点位、5个远端集结点及7个奥体停车场。
如此庞大且高时效性的交通组织需求,依靠微信群或手机电话上报情况、下达指令已难以支撑。
广州给出的答案是:数据融合、智能调度。用智慧交通调度系统和智慧交通指挥系统深度融合“人、车、任务、交通、应急、资源”等多维数据,支撑科学高效决策,同时依靠前端手机小程序等,实现前后方实时联动,“秒级”响应。
数据融合做“加法”——两个智慧交通系统汇集了300余辆大巴、2条地铁专线、14个开幕式场馆周边停车场、38条保障通道等关键交通运行数据,以及10集结点、11个上车点和4个地铁站1500余路视频监控数据,集成处理实时客流、车辆位置、道路拥堵指数、停车场车位状态等海量信息。
一张覆盖开幕式全区域、全流程的“交通运行全景图”在指挥中心大屏展开,所有调度点位、赛事保障车辆运行情况一目了然。“我们能实时掌握所有保障车辆的位置、速度,甚至预判延误风险。”指挥中心负责人表示,凭借“一屏总览,智能调度”,指挥调度总中心能够实时掌握一线情况,为引导车辆、预防区域拥堵等情况及时动态调整提供支撑。
前后联动画“等号”——在现场点位,值守前方一线的调度员正通过开发的小程序端口,查看调度点出发及到达的车辆任务,与智慧交通系统实时联动的数据,让一线人员在快速掌握调度点的任务执行情况的同时,及时向后方决策和统筹团队传递一线情况,最大限度压缩信息传输时间差,决策即执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指挥中枢尽可能搜集汇总各类数据情况的同时,系统却在驾驶员端做了“减法”——精简操作界面,减少驾驶员在行驶途中对手机的关注,同时设置“一键呼叫”应急按钮,可在发生紧急事件时一键拨打110、120、119,同时上报指挥调度中心触发应急预案,便于后方第一时间跟进处置突发事件。
加减取舍之间,是交通保障对运输需求的精准把握,剔冗添缺,才能让系统运转更加科学高效。
多部门协同共建高效疏运体系
要实现运能的精细化匹配、获取融合各类数据,与交通疏运上下链条的精准对接密不可分。开幕式的交通保障不是交通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涉及安保、地铁、志愿者、接待单位等多方力量的协同作战。
一套由交通运输、公安交管、医疗救治、消防救援等多部门协调配合的机制建立起来,广州通过高规格成立交通保障团队并搭建三级指挥调度架构,破解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难题,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通、行动同步,并在开幕式前的多次桌面推演和应急演练中,磨合处置流程、优化理顺运输链条,提升在安保、运输等不同环节的衔接转换效率。
在数据采集方面,广州交通运输部门协调通信保障与科技团队、广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中国移动、广州地铁集团和广州公交集团等多方力量,将客流、车辆、停车场、道路交通数据全面接入智慧交通系统。
在观众引导环节,志愿者团队负责组织,安检团队实施安检,交通部门与地铁协同运输,三方配合默契,形成无缝衔接的服务链条,最大限度发挥交通疏运能力。
“以黄村站散场疏运为例,我们提前对每条地铁线、每个入口、楼梯、电梯的15分钟通行能力进行全流程评估,确定通行能力的瓶颈口,倒推客流控制的安全量,与志愿者团队、场馆安保团队沟通对接。”现场指挥人员透露,通过数据倒推,由志愿者和安保团队配合引导散场人流,能够有效减少拥堵、维持疏散有序,“因此整体的疏散速度要高于平时。”
协同不是简单的“开会沟通”,而是机制化、流程化的系统协作,以及一次次现场磨合建立的默契配合。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十五运会开幕式的交通保障,不仅仅是一次大规模客流的“运输服务”,而是对广州这座超大城市系统性综合管理能力的又一次考验。而广州,也再一次交出了令人放心的答卷。
面对开幕式大客流、多线路、多节点、高时效的复杂运输需求,广州交通保障用细化至人的精准管理、前后方实时联动的智慧调度、高效衔接运转的多部门协同作战,再次向全国展示了大型赛事交通组织的“广州速度”,整个过程0宗差错、0宗投诉、0宗事故,彰显出城市承办大型赛事的硬实力,更传递出以民为本的城市温度。
来源:南方+ 记者:郑慧梓
本文链接:6万人,不到1小时清场!用一场开幕式见证“广州速度”http://www.sushuapos.com/show-1-52577-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精彩广州,闪耀十五运会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