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川剧《梦回东坡》用现代舞台技术重现东坡风骨,当靳东等影视演员凭借话剧作品斩获文华奖,当街头巷尾变身“没有围墙的剧场”……刚刚闭幕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简称“十四艺节”)在川渝大地掀起的文化热潮,不仅让舞台艺术走出了小众圈层,更成为引流文旅消费、点亮群众生活的新引擎。(据《光明日报》11月7日报道)
十四艺节之所以能“破圈”有道、“引流”有力,核心在于其以全方位创新打破边界桎梏,让传统舞台艺术与时代同频、与大众同行。
评奖机制的革新是“破圈”的基础,为艺术创作注入源头活水。以往文华奖多聚焦大型剧目,不少作品“为评奖而创”,评后便束之高阁。本届艺术节大刀阔斧改革,奖项数量从30个增至55个,新增15个“文华节目奖”,让小戏小品、歌曲舞蹈等时长不超过40分钟的“轻量作品”得以登上国家舞台。这一调整直击行业痛点,既降低了创作门槛,又契合基层演出需求,使龙江剧小戏《痴梦》等“小而精”的作品脱颖而出。首次增设的“文华评论奖”,填补了文艺评论领域的奖项空白,为艺术创作搭建起“创作—评论—提升”的良性循环。在申报与评审环节,拓宽至演出行业组织、票务平台的申报渠道,对“外请主创”的限制性规定,以及延长至10年的参评时限和提高的演出场次等要求,既打破了体制壁垒,鼓励基层与民营机构参与,又引导艺术创作回归精品追求,让更多好作品进入公众视野。
艺术表达的跨界融合是“破圈”的关键,让舞台艺术焕发时代光彩。舞台艺术不再固守传统领地,而是主动与影视领域、现代科技深度链接,形成多元共生的艺术生态。在人才层面,濮存昕等资深舞台艺术家与靳东、刘敏涛等影视演员同台获奖,打破了“影视咖不能拿舞台奖”的固有偏见,证明艺术价值无关圈层,只看实力。年轻演员陈丽君用新媒体推广越剧,赵文瑄作为首位获奖的台湾演员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让舞台人才队伍更具活力与包容性。在表现形式上,杂技剧《先声》用惊险技艺讲述革命故事,传统艺术形式在跨界中获得新生。科技的赋能更让舞台魅力倍增,使其突破时空限制。
扎根群众生活、深化文旅融合是“引流”的核心,让艺术价值转化为发展动能。艺术节秉持“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宗旨,打破剧场围墙,让艺术走进街头巷尾、公园校园。四川62场演出、重庆24部剧目多点开花,低票价政策与免费门票发放让普通群众看得起剧,国家公共文化云的“云上群星奖”专题实现“指尖观演”,真正做到了“全民共享”。本届艺术节第二十届群星奖吸引近30万人参与,80岁老者与5岁孩童同台,程序员演绎传统曲艺,饺子馆老板唱响新编民歌,群众既是艺术的欣赏者,更是创作者。而“跟着演出去旅行”的创新模式,让舞台艺术与文旅消费深度绑定,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十四艺节的新风,深刻揭示出舞台艺术的发展密码:唯有紧跟时代脚步,打破边界限制,才能保持生命力;唯有服务大众需求,扎根生活土壤,才能实现价值升华。从评奖机制的开放包容,到艺术表达的跨界创新,再到服务群众的下沉延伸,十四艺节的每一处创新都回应着时代的呼唤。舞台艺术不应是曲高和寡的小众消遣,而应是滋养心灵、凝聚力量的精神食粮。(刘 萍)
本文链接:世说新语|十四艺节缘何“破圈”又“引流”http://www.sushuapos.com/show-1-52789-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封昌红:以设计之力,筑雄安未来之城新篇
下一篇: 宁夏大地兴“科”潮 乡村振兴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