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重点企业项目通过“一网通办”实现“拿地即开工”;在深圳,人才引进落户实现“秒批”办理;在佛山,“容错审批”改革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这些营商环境的具体改善措施,正是广东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生动写照。今年10月,国家数据局正式批准在天津、河北(雄安新区)、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川7地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广东再次勇担探路使命,为数字经济发展开辟新赛道。
广东要建设好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关键在于激活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让数据在安全范围内流动起来、运用起来。为此,广东将从完善数据基础制度、优化数据要素供给、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例如,广州南沙(粤港澳)数据服务试验区探索“数据海关”,促进数据合规跨境流动;深圳数据交易所已推动多笔跨境数据产品挂牌交易,涵盖金融、医疗等领域;华为、腾讯等企业联合发起数据空间技术方案,为数据可信流通提供系统级支撑。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场景开放,数字经济的红利将润泽千行百业、惠及千家万户。
对企业而言,试验区建设将带来显著的降本增效和广阔市场空间。广东计划构建可信数据流通“一张网”、绿色协同算力“一张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相当于为企业铺设便捷的“数字高速”,打造高效的“云端电厂”,大幅降低数字化转型门槛。尤其对中小企业来说,它们可以通过“链式改造”融入大企业的生态圈,用上轻便、灵活、精准的数字化工具,实现“小步快跑”式的转型升级。一言以蔽之,广东建设试验区的意义,不只是催生新产业、激发新动能,更是要通过数字化的力量,重塑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让数字技术赋能美好生活。
产业新赛道布局正同步加速。广东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数据产业等新兴领域的开拓,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突破,更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这些布局背后,体现的是广东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前瞻视野——既要抢占技术制高点,也要建构适合创新孵化的产业生态。通过建设高水平的数字协同创新平台,广东正有效打通产学研用闭环,助力企业对接全球前沿技术与创新资源,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注入强劲动力。
“数字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正将数据优势转化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新优势。“湾事通”平台整合粤港澳三地交通、支付、政务等服务,让港澳居民在广东扫码乘车、就医挂号等方面更加便捷,使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更加紧密。数据跨境流动试点、金融科技协同创新等探索,也在不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提升整体竞争力。
当前,以十五运会为契机,“智慧全运”理念正从城市治理向产业赋能延伸。通过一套覆盖粤港澳的指挥视频系统、一张实现跨境无感通关的物联网络,不仅保障了赛事的顺畅运行,更展示了跨系统、跨地域数据协同的产业化潜力,为制造、物流等行业的全链路数字化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这套“赛时服务、赛后惠民”的数字化体系,更将沉淀为城市治理的长期能力,推动数据要素真正流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一枚公章的削减,精简的是审批流程,激发的是市场活力;一张数据网络的编织,打通的是信息壁垒,连接的是民心所向。广东正以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在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本文链接:激活数据新动能,广东打造数字经济新样本http://www.sushuapos.com/show-1-53247-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下一篇: 步履不息——致敬“亚洲飞人”苏炳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