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12时14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水声工程、信息科学和水中兵器领域杰出的科学家与教育家,航空声呐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远良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87岁。
马远良院士生前在办公室阅读学术论文(2015年)。
义无反顾 , 是祖国需要
1938年,马远良出生于四川隆昌县的一个乡村名医之家。1956年,马远良被选拔为留学预备生,后因中苏关系恶化,学校通知保送他去西北工学院学习国家急需的“特种专业”——“鱼雷设计”专业,搞国防建设。原本一心想报考北大物理系的马远良,服从祖国需要,把这个“特种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并被录取,成为我国普通高校中第一届鱼雷专业的学生。
1957年,西北工学院和西安航空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命运的指针,在1958年再次拨动,学校决定开办水声工程专业,马远良等8名同学被选中并派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插班学习。
马远良有幸成为我国第一个声呐本科班学生,在那里接受了严格、正规的专业教育。
他抓紧一切时间认真努力的学习,时刻谨记时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寿松涛到哈军工看望慰问同学们时的寄语:“你们到这里,就是要一门心思把学习搞好,对外面的事情可以迟钝一些,但学习要敏感一些,要钻进去,就连吃饭和睡觉也放不下,有了这么一股子钻劲儿,将来就有可能有所作为,甚至做出大成绩”。马远良说,“为什么我老记住寿校长的这番话,事实上,我这一辈子就是这样子过来的嘛。”
贺龙元帅查看马远良(左一)笔记。
初露锋芒,“K4声管测量装置”研制成功
“K4声管测量装置”的研制成功,是马远良学生时代最引以为豪的事情。那是一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科研任务,是一个完整的测量系统,用于测量吸声材料的性能。马远良和他的同伴们不畏寒暑,怀着对科研工作的强烈爱好和自信心,完成了该装置的研制,并被哈军工海军工程系选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成果之一,放在海军工程系大厅展出并安装到水声专业的实验室。
1960年3月12日,马远良在哈军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1年初,马远良等8位同学提前离开哈军工,返回西工大留校工作。从此,马远良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在西北工业大学一直辛勤耕耘。
阔步前行, SKD-41A型声呐研发成功与水声信号理论创新
1978年以后,西工大航空声呐团队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第一代吊放声呐已经成功,改革开放也使科研工作获得了崭新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摆在马远良和他团队面前的问题是:如何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1978年底,马远良应邀参加了海军赴法国技术考察团,详细考察了法国的吊放声呐和空投鱼雷,观察了对方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比斯开湾的海上演示。这些国防领域尖端技术让他开拓了视野,使他产生了一个提升吊放声呐能力的大胆构想。他义无反顾,再次出发,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回国后不久,马远良提出了大幅度提高声呐性能的创新技术方案,SKD-41A型声呐项目随即上马,并在1981年初春的海上试验中获得令人振奋的结果——探测潜艇的作用距离达到赴法考察所见同时代美、法同类装备的 2—3 倍。
1981年至1983年,马远良再度启程,到英国拉夫堡大学进修水声信号处理。废寝忘食,争分夺秒,他在两年时间里完成了4项创新性高的研究课题,为日后工作提供了深厚的知识和研发积累。
回国以后,马远良率先开展了水声信号自适应滤波与参数估计技术的研究,系统建立了“自适应相干累积”技术,应用于鱼雷自导系统研制。此外,同时期他发明了任意结构形状水听器阵列的方向图优化设计技术,研制出三维可扩展的正交体积阵。
马远良将他在英国所学运用到科研中去,解决了之前无法突破的一系列问题。
再攀高峰,研发成功国际领先水平两型声呐
机遇面前不迟疑,挑战面前不畏惧,成绩面前不自满。1991年,马远良任西工大航海工程学院院长,他将眼光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过全国“竞争择优”评审,先后获得了两型声呐研制任务。他不辞辛劳,深入现场,常常奔波于校内外实验室、直升机试验站和海上试验场所,发挥了既做领军者又做实干家的带头作用。
批量列装的航空吊放声呐。
1991年,马远良(右二)随海军舰艇出海时的合影。
两型声呐于1998年和1999年相继完成,集数十项预研成果之大成,是我国新一代全数字化、全景航空吊放声呐装备,达到同时代国外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并批量列装部队形成战斗力。1998年,马远良正好六十岁,从27岁到60岁,历经33年顽强拼搏,终于实现了中国在该领域达到国际先进的理想。
2003年,马远良因其在工程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和对国防建设的重大贡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创新不辍,再获水下信号跨海面高速超视距传输等多项成果奖
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马远良将工作重心转向更加基础性、前沿性的创新研究,带领一批青年教师积极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马远良提出了“跨界面水声信号远距离高速传输”创新构想,带领团队系统地揭示了近海面微波超视距传输的物理机理和传输特性,研制出多型海上高速数据传输系统,实现了水下信号跨海面的高速超视距传输,荣获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马远良是国内最早认识“超指向性”问题重要性的研究者之一,带领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特征波束分解与综合”“Gram-Scmidt 正交模态波束分解与综合”等阵列超指向性设计原理,并成功应用于水下目标探测等领域,荣获202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9年,马远良带领团队在山东海阳海上超视距传输实验现场。
马远良最早提出并开展了水下目标前向散射探测新机理研究。他由物理理论出发,揭示了物体前向散射目标强度不受目标吸声能力影响的物理机理,提出直达波干扰相消及空域抑制理论等,大幅度提升了前向散射探测距离。
马远良带领团队开展了基于深海声传播模式的水声探测理论研究,深入研究了深海声传播物理规律,创新提出和发展了利用深海可靠声路径、海底弹射模式等深海微弱目标探测新方法,推动了深海声学探测技术发展。
每一次挑战新的研究领域,马远良都以解决国家急需或抢占科技前沿为先,每一项成果的获得都是十年磨一剑的坚持。
诲人不倦,桃李芬芳铸华章
马远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在育人一线六十余载,治学严谨,师德高尚,为推进我国水声工程、信息科学和水中兵器教育事业的进步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
1961年,马远良留校工作后,受命肩负起西北工业大学水声工程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重担。面对空白,他迎难而上,历经六十余年坚持不懈,带领团队将水声工程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级一流专业。他还主持创建了我国水中兵器学科第一个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是水中兵器领域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培养了我国水中兵器学科第一位博士。他共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140余人,他们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重点型号总师、国家智能机器人专家组组长、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等一批杰出人才,是我国国防科技领域和国民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
“做教师是快乐的,看到学生的成长和成就,尤其快乐。”马远良经常告诉青年教师,世界上只有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最容易把自己的人品、学识、乃至做事的风格传承下去。
马远良为西工大航海学院2013级水声班大一新生讲座。
马远良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图片均由西工大提供
本文链接:鲲鹏翱翔听大海http://www.sushuapos.com/show-11-23533-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金箍棒“回到”东海之滨,“大器星成”陨石文化展开幕
下一篇: 9600次测试,他在微观世界当“守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