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谢永宏科研团队10月23日发表于Ecological Indicators的研究成果发现,三峡大坝运行后,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变了。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的背景下,河湖生态系统的水文节律与洪泛湿地植被格局正经历深刻变化,引发了湖泊水资源减少、河湖连通性减弱、湿地植被退化等问题。像洞庭湖这样和长江相通的湖泊,主要通过入水口、出水口调节和长江的水量交换,对维持周边生态平衡具有关键作用。
三峡大坝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自2003年蓄水以来,显著改变了长江中下游的水文环境,尤其对下游通江湖泊洞庭湖的水文情势和植被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之前有研究关注水文变化与植被响应,但三峡大坝到底如何通过改变入水口、出水口的水文条件,进而影响植物分布和格局演变,机制尚不明确。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该团队基于长期水文观测数据、遥感影像解译和MIKE21水动力模型模拟,对比分析了三峡大坝运行前后洞庭湖淹水格局与植被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设置多种水文情景,首次算清楚了湖泊入水口与出水口水文条件对植被变化的贡献。
洞庭湖湿地。
结果表明,三峡大坝运行后,长江入洞庭湖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的年均水量和城陵矶的年均水位都明显下降,且两者的年内变化特征在大坝运行前后存在差异,其中7月至12月较大坝运行前减少,而1月至3月增加;洞庭湖平均被水淹的时间少了9天,平均淹水深度降低0.25米,其中东洞庭湖变化最显著。
同时,洞庭湖植被面积扩大并向湖心移动,其中芦苇面积增加且生长位置明显变低,挤占了苔草的生长空间;苔草适合被水淹132到240天,芦苇适合被水淹110到186天,这说明水少时芦苇的生存竞争力更强;城陵矶出水口水位下降是洞庭湖植物变化的主要原因,对比三口四水(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城陵矶水文条件对苔草和芦苇最适宜生长面积的贡献分别为79.26%和66.62%。
俯瞰洞庭湖。图片均由受访团队提供
研究得到湖南省-基金委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创新生态建设计划科技合作项目和湖南省科技创新平台计划项目等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5.114307
本文链接:三峡大坝运行后 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变了http://www.sushuapos.com/show-11-27685-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下一篇: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正式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