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9月29日电 题:AI成十一出游最佳旅行搭子
作者 周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工智能文旅融合研究院执行院长
能做行程规划、了解游客出行偏好、挑选性价比酒店……今年国庆黄金周,能对话、会规划的AI旅行“搭子”成为旅游市场的新亮点。这不仅仅是工具层面的便捷升级,更可能预示着旅游业供需关系、服务模式乃至产业价值的深层变革。
日前,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共有8天,公众出行将主要以外出旅游、返乡探亲为主,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23.6亿人次,日均约2.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日均(2.86亿人次)增长约3.2%。在这样一个高强度、高密度的出游窗口期,游客在行程规划、交通组织、酒店预订、景点避峰等方面的“痛点”尤为凸显――这正是 AI 旅行助手可以发力的场景。
规划是旅行的第一站
消费者可以从一个模糊的旅行愿望开始,比如“通过旅行得到疗愈”“体验徽风皖韵”或“带父母轻松出游一周”,AI就能生成完整的行程推荐方案。行程规划不再是繁琐耗时的准备工作,而是激发旅行灵感、探索可能性的创造性过程。用户在规划阶段就已经开始“体验”旅行,这种沉浸感在黄金周这种情境下尤为重要,因为人在假期里往往希望快速落定行程,而不是纠结选择。
更重要的是,AI让个性化真正成为可能。它能理解“喜欢小众景点但不想太累”这样的复杂甚至矛盾的综合性需求,将用户的偏好、预算、时间限制等多维约束条件转化为可执行的方案。这种深度定制能力,让行程规划成为连接用户深层需求与旅游产品的智能匹配器。比如,在热门景区如黄山、丽江、桂林这样的目的地,系统可推荐“避峰攻略”―― 在进入热门景区前后安排冷门时段或冷门线路游览,通过“时间换空间”的智慧调度,让游客从“人挤人看人头”变成“悠然自得赏美景品文化”。
AI驱动的“超个性化”正在创造一种全新的商业逻辑。它不是简单地细分市场,而是在重新定义产品本身的含义。每个用户购买的不再是标准化产品,而是独一无二的主观个人叙事的溢价支付。
以黄山为例,客观上它对所有人都是同一座山,但通过AI的设计与赋能,它可以成为“地质学家的岩石探秘”“摄影爱好者的光影追逐”或“武侠迷的云海论剑”――同样的登山路线,因为观察重点、停留节点、知识推送的不同,衍生出完全不同的文旅产品。当AI为亲子家庭生成专属寻宝路线时,家长愿意为“让孩子在玩中学”的体验支付溢价。
当产品本身就是定制的,价格敏感度自然降低。用户的决策标准从“哪家更便宜”变成“哪家更懂我”。这种转变让商家能够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困境,用同样的基础资源创造完全不同的体验。
供应链的智能升维
对旅游服务提供商而言,AI行程助手正在重新定义竞争规则。过去,OTA(在线旅行社)平台主要通过价格和集成优势竞争;现在,谁能提供更智能、更深度、更个性化的行程规划,谁就掌握了用户入口。
在国庆期间,交通压力大。以旅客跨区域流动为例,携程近日发布的2025国庆旅游趋势预测显示,截至目前,国庆黄金周假期跨省游订单量同比增长45%。AI行程助手如果能在交通出行(航班/高铁/长途汽车)环节提供对接与优化,比如建议用户错峰出发、选择联程交通方式,或调整旅程节奏以避开高峰时段,就能在实际操作层面显著提升用户体验。
AI可以将原本分散的旅游要素――交通、住宿、餐饮、活动等智能打包成完整体验。一家民宿可能因为被AI推荐进某个主题行程而获得曝光;一个小众餐厅可能因为符合特定用户画像而被纳入推荐。这打破了传统的分销壁垒,让长尾产品有了新的生存空间。
此外,AI行程助手还创造了新的价值获取方式。传统OTA主要通过佣金盈利,但AI行程规划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变现:为高端用户提供付费的深度定制服务;向商家收取精准营销费用;将行程规划能力API(应用程序接口)化,赋能其他平台等。对于“十一”这种核心消费节点,高附加值服务可能更容易被用户接受。整个旅游业正从“交易撮合”向“体验设计”转型,AI不仅连接供需,更在创造需求、优化供给、提升体验。
同时,AI行程助手的普及正在引发旅游供应链的深层重构,呈现出一种“中央智能+地方智慧”的分布式协作网络新形态。
表面上看,大平台似乎在强化控制力,但深入观察会发现,真正的变化不是集中化,而是“去中心化的再中心化”。几个超级平台通过AI能力,连接越来越多的文旅供应商,形成事实上文旅行业新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同时,每个城市或景区都在出现专门的数据平台和服务提供商。这些垂直服务商通过API向上对接大平台,向下服务中小供应商。
这个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进化能力:表现好的API服务会获得更多调用,创新的体验产品模块会被更频繁组合,高质量的数据提供者会获得更好的算法支持。这还可能创造一种“算法驱动的供应链重组”――当AI发现某个小众徒步路线突然受欢迎,它会自动协调周边的住宿、餐饮、向导服务,临时组成一个“产品包”,让原本松散的小商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当然,AI旅行助手的能力边界,本质上是数据获取的边界。尽管大型平台在加速数据聚合,但现实中地方旅游资源的“活数据”正在成为“新主权”。本地向导掌握的细节知识、酒店实时房态、景区即时人流、餐厅当前等位时间等超精度信息,恰恰是AI个性化服务的关键输入。大平台可以收集交易和评价数据,但很难获取这些细颗粒度的信息。“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给了本地服务商新的机会,正在改变供应链各方的权力关系。
挑战与机会并存
AI正在推动旅游产品的标准化和数字化。要被AI有效推荐,景点需要结构化的开放时间、游览时长数据;餐厅需要明确的菜系标签、价位区间;体验项目需要清晰的适合人群描述。这种“被AI理解”的需求,正在倒逼整个行业提升数字化水平。每一次行程规划都在生成宝贵的用户意图数据,这些数据反过来帮助供应商优化产品设计,预测需求趋势,实现动态定价。
展望未来,下一代AI旅行助手的进化方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向区域化、组团化发展。本质是创造一种全新的整合目的地区域竞争力的模式。当前有一些AI助手服务于单一城市或景区,但游客的真实需求往往是跨区域的连贯体验。以安徽省为例,AI是使“大黄山”真正成为黄山、池州、安庆、宣城四市共享共建的皖南普惠IP的关键,需要统筹区域文旅数据,提升区域旅游在AI时代的集群化显示度,实现文旅资源价值最大化。
二是向国际化服务能力拓展。国际化是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通过AI赋能,我国文旅目的地可以为国际游客提供“无障碍深度游”体验,让他们不再是匆匆打卡的观光客,而是能够深入体验、理解并欣赏中国文化的探索者。AI能够提供文化适配的个性化服务,扩大国际游客的行动半径,让他们的活动空间从游客区扩展到生活区,停留时间从“三天两夜”延长到“小住一周”,让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从“展示”升级为“对话”。
三是向产业“底座化”演进。底座化代表着AI旅行助手不仅是一个独立产品,更是所有文旅体验的智能基础设施。这种转变意味着AI将从前端的用户工具演变为支撑整个产业运转的神经系统。无论是传统景区的数字化升级、新型文旅项目的体验设计,还是城市文化活动的智能化运营,都将建立在这个AI底座之上。结合AI和AR(增强现实技术)眼镜,可以让游客看见千年古刹历史变迁;依托AI,可以高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沉浸式剧本杀;通过AI,可以协调城市马拉松、音乐节等大型活动的全流程管理。(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张宁
本文链接:周慎:AI成十一出游最佳旅行搭子http://www.sushuapos.com/show-3-156170-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严打黑加油点!官方公布专项整治典型案例
下一篇: 恒指收涨1.89%,中资券商股大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