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红娟 编辑/张广凯)
在业绩低迷的背景下,永辉超市管理层连续抛出减持计划。
近日,永辉超市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董事长张轩松及其一致行动人的告知函,因自身资金需求拟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9075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该减持计划自公告之日起十五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进行。
可参考的是,11月14日收盘,永辉超市报收4.64元/股,据此粗略计算,张轩松及其一致行动人本轮减持执行完毕后将套现超4亿元。
截至2025年6月30日,张轩松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永辉超市12.75亿股,占比14.05%。目前,张轩松为永辉超市法定代表人、董事长、董事等,持有该公司8.72%股份。
除董事长外,永辉超市管理层减持动作不断。
11月7日,公司公告副总裁罗雯霞完成减持计划:其原持股43.52万股(占比0.0048%),通过集中竞价减持10.87万股,减持价格区间4.59元/股,套现约49.89万元。减持后,罗雯霞持股降至32.65万股(占比0.0036%),减持比例与计划上限一致。
更早的7月,重要股东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也完成了1.14亿股的减持,持股比例下降1.2567%。
从核心决策层到高管再到战略投资者,密集的减持动作与公司持续低迷的业绩形成了刺眼的呼应。
这份低迷并非短期阵痛,而是持续三年的深度调整。回溯永辉的发展轨迹,这家2001年创立于福建的零售企业,曾凭借生鲜差异化战略登顶行业高峰,2010年登陆上交所后一路扩张,2019年门店数量达到1440家。但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公司录得成立以来首次亏损,此后三年亏损态势持续扩大,累计亏损额突破80亿元,曾经的“生鲜一哥”陷入增长停滞。
为扭转颓势,永辉在2024年启动了大刀阔斧的转型,而“学习胖东来”成为转型的核心命题。同年9月,名创优品以62.7亿元收购永辉29.4%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创始人叶国富亲自挂帅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2025年9月,1991年出生的王守诚被聘任为首席执行官,其核心履历正是永辉“东来学习项目”调改小组负责人,曾牵头搭建运营标准体系并推进调改落地,这一人事安排凸显了永辉向胖东来学习的决心。
从具体举措来看,永辉的学习路径颇具针对性。针对胖东来引以为傲的极致性价比,永辉推出“裸价采购”模式,通过压缩中间环节降低商品价格;针对其人性化服务体验,公司全面优化门店商品陈列,提升购物场景舒适度;针对其透明化运营管理,永辉启动内部管理体系重构,试图复制胖东来的高效运营模式。
在商品端,永辉加速布局自有品牌,已上架橙汁、洗衣液、东北大米、特级生抽等9支核心商品,覆盖食品、日用品等关键品类;在门店端,调改投入力度空前,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完成调改的门店已达222家,占存量门店近半数,覆盖范围从核心城市向区域市场逐步渗透。
此前不久,王守诚曾在公开场合披露,调改门店客流平均增长80%,60%以上进入稳定期的调改门店盈利水平已超越过去5年峰值。这些数据一度让市场对永辉的转型充满期待,认为“学胖东来”或许能成为其破局的关键。
但10月30日披露的三季报现状却和王守诚的乐观并不一致。
根据永辉超市10月30日披露的三季报,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4.34亿元,同比下降22.21%;净利润亏损7.1亿元,同比降幅达6.32亿元。其中,第三季度单季营收124.86亿元,同比下降25.55%;净利润亏损4.69亿元,亏损额较上年同期扩大1.16亿元。
永辉超市将业绩下滑归咎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行业竞争加剧与消费习惯变迁,消费者对购物体验和商品品质的要求提升,导致公司客流与客单双双下滑;另一方面是门店优化调改带来的短期冲击,在对潜力门店改造和淘汰尾部门店的过程中,同店销售与门店数量均出现下滑。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30日,永辉超市已开业门店450家,较年初减少38家,其中第三季度仅新开2家门店,现存调改门店222家。
谈及利润总额、归母净利润及扣非归母净利润下降,永辉超市表示,主要是受到营收和毛利率下滑的影响,三季度毛利率下滑主要是公司在门店调改过程中主动优化商品结构和采购模式,在淘汰旧品,引入新品的过程中主动推动裸价和控后台的策略,属于转型过程中的短期影响。
由此来看,这场始于2024年的“学胖东来”转型运动,在短期时间内还无法成为挽救永辉超市业绩的“救命稻草”。
本文链接:“胖改”未挽狂澜,永辉超市董事长计划套现超4亿元http://www.sushuapos.com/show-3-159068-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深耕低空赛道,中科星图发布五大低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