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天坛公园,遮阳伞、遮阳帽、墨镜等成了游园防晒好物。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6月8日至14日,我国北方2024年以来最强高温将来袭,华北、黄淮等地高温范围或将接近70万平方公里,部分地区最高气温或超40℃,局地将接近或突破6月极值。
从常年来看,6月至7月是华北、黄淮等地最容易出现高温的时间段,这次过程并不算罕见。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高温具有一定极端性,恰逢高考和端午假期,需做好防范。
结合此次高温天气,对于今夏我国的高温天气是否来得更早、更频繁等问题,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郑志海等人进行了分析和解答。
释疑 1
这场高温天气有多强?
一场高温天气正在蓄力影响我国北方。中央气象台预计,8日至14日,华北大部、黄淮、陕西关中、新疆北部和东部、内蒙古中西部等地高温日数(高温日指的是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天气)普遍有5至7天。
“这场高温是北方今年来最强高温天气过程,具有范围广、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翟羽分析称。10日至13日是高温最强时段,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高温范围或将接近70万平方公里,河北南部、河南、山东、陕西关中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或超40℃,局地有突破6月历史极值的可能。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舒楠介绍,这场高温天气主要影响京津冀地区、河南、山东,包括内蒙古中部,还有东北地区南部,上述地区会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河北、河南、山东这些地方更热,有可能会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
省会级城市中,8日至12日,北京、太原、西安、石家庄、郑州、济南会有高温现身,其中石家庄、郑州、济南还会出现连续高温,郑州12日将冲击40℃。同时,河南新乡、焦作,山东聊城、滨州等地最高气温也可能达到或超过40℃,像焦作从9日起将出现连续4天冲上40℃,11日最高气温43℃有可能冲击当地6月最高气温纪录。
翟羽表示,这次高温天气过程是大陆暖脊和干热气团共同导致的。华北、黄淮等地在大陆暖脊或脊前的西北气流控制下,天气以晴热为主,光照足,同时又叠加了干热气团的影响,使得天气更炎热。
从常年来看,6月至7月是华北、黄淮等地最容易出现高温的时间段,这次过程并不算罕见。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高温具有一定极端性,局地存在破纪录的可能。
释疑 2
今夏我国的高温天气是否来得更早、更频繁?
据监测,助推全球气温升高的暖事件“厄尔尼诺”已经有了结束的迹象,与“厄尔尼诺”相反的“拉尼娜”(海温异常偏冷)将出现,这对我国今夏气温有何影响?
郑志海表示,“拉尼娜”对全球和我国的气温影响有非常大的区域差异和季节差异,从目前预测来看,进入“拉尼娜”状态要到夏季后期,而我国的高温天气主要受到全球变暖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大陆高压的影响,“拉尼娜对今年夏季的影响相对来说不是很大,预计今夏我国大部地区气温以偏高为主。”
过去两年,我国都度过了高温炙烤的夏季。2023年夏季,全国平均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仅少于2022年同期,全国平均气温也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2022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为22.3℃。
郑志海介绍,“今年夏季,我国的高温天气来得相对比较早一些,全国的高温天气过程也会出现得比较频繁。”
释疑 3
高考、端午假期遇高温,应该如何防范?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梁莉介绍,高温中暑容易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增加中暑的风险。预计从6月9日起,华南、华北中南部、黄淮等地的高温中暑气象等级将逐渐升高,达到“较易发生中暑”及以上等级。其中6月11日河南北部和东部的部分地区为“极易发生中暑”。
高温影响期间,正值高考和端午假期,考生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特别是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的考生,需要及时补充水分降温,以防中暑。家长和陪考人员应为考生准备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在户外陪考期间尽量在阴凉处等待,并确保有充足的水分补给。
端午假期,旅游出行人员应注意尽量避免在午后气温最高的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尽量减少太阳暴晒时间,建议携带遮阳帽、遮阳伞等防晒用品。老人和儿童由于身体较为脆弱,需要特别关注。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在正午出门,应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儿童需加强看护和照顾,不要单独留在封闭的车里。
户外工作者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工作,如有必要应采取轮班制,避开高温时段,尽量在阴凉处休息,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用人单位应为户外工作者提供必要的防暑降温措施,如提供清凉的饮料以及调整工作时间等。
另外,高温天气也会影响能源电力方面。高温天气期间,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空调风扇使用增加,将导致用电、用水需求上升。预计6月8日到13日,受高温天气影响,新疆、内蒙古西部、华北中南部、黄淮等地电力负荷气象条件预报指数较高。建议以上地区的电力能源部门做好电力设备维修、电力作业施工人员防暑降温等工作。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5月31日,天坛公园,遮阳伞、遮阳帽、墨镜等成了游园防晒好物。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6月8日至14日,我国北方2024年以来最强高温将来袭,华北、黄淮等地高温范围或将接近70万平方公里,部分地区最高气温或超40℃,局地将接近或突破6月极值。
从常年来看,6月至7月是华北、黄淮等地最容易出现高温的时间段,这次过程并不算罕见。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高温具有一定极端性,恰逢高考和端午假期,需做好防范。
结合此次高温天气,对于今夏我国的高温天气是否来得更早、更频繁等问题,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郑志海等人进行了分析和解答。
释疑 1
这场高温天气有多强?
一场高温天气正在蓄力影响我国北方。中央气象台预计,8日至14日,华北大部、黄淮、陕西关中、新疆北部和东部、内蒙古中西部等地高温日数(高温日指的是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天气)普遍有5至7天。
“这场高温是北方今年来最强高温天气过程,具有范围广、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翟羽分析称。10日至13日是高温最强时段,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高温范围或将接近70万平方公里,河北南部、河南、山东、陕西关中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或超40℃,局地有突破6月历史极值的可能。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舒楠介绍,这场高温天气主要影响京津冀地区、河南、山东,包括内蒙古中部,还有东北地区南部,上述地区会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河北、河南、山东这些地方更热,有可能会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
省会级城市中,8日至12日,北京、太原、西安、石家庄、郑州、济南会有高温现身,其中石家庄、郑州、济南还会出现连续高温,郑州12日将冲击40℃。同时,河南新乡、焦作,山东聊城、滨州等地最高气温也可能达到或超过40℃,像焦作从9日起将出现连续4天冲上40℃,11日最高气温43℃有可能冲击当地6月最高气温纪录。
翟羽表示,这次高温天气过程是大陆暖脊和干热气团共同导致的。华北、黄淮等地在大陆暖脊或脊前的西北气流控制下,天气以晴热为主,光照足,同时又叠加了干热气团的影响,使得天气更炎热。
从常年来看,6月至7月是华北、黄淮等地最容易出现高温的时间段,这次过程并不算罕见。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高温具有一定极端性,局地存在破纪录的可能。
释疑 2
今夏我国的高温天气是否来得更早、更频繁?
据监测,助推全球气温升高的暖事件“厄尔尼诺”已经有了结束的迹象,与“厄尔尼诺”相反的“拉尼娜”(海温异常偏冷)将出现,这对我国今夏气温有何影响?
郑志海表示,“拉尼娜”对全球和我国的气温影响有非常大的区域差异和季节差异,从目前预测来看,进入“拉尼娜”状态要到夏季后期,而我国的高温天气主要受到全球变暖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大陆高压的影响,“拉尼娜对今年夏季的影响相对来说不是很大,预计今夏我国大部地区气温以偏高为主。”
过去两年,我国都度过了高温炙烤的夏季。2023年夏季,全国平均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仅少于2022年同期,全国平均气温也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2022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为22.3℃。
郑志海介绍,“今年夏季,我国的高温天气来得相对比较早一些,全国的高温天气过程也会出现得比较频繁。”
释疑 3
高考、端午假期遇高温,应该如何防范?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梁莉介绍,高温中暑容易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增加中暑的风险。预计从6月9日起,华南、华北中南部、黄淮等地的高温中暑气象等级将逐渐升高,达到“较易发生中暑”及以上等级。其中6月11日河南北部和东部的部分地区为“极易发生中暑”。
高温影响期间,正值高考和端午假期,考生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特别是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的考生,需要及时补充水分降温,以防中暑。家长和陪考人员应为考生准备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在户外陪考期间尽量在阴凉处等待,并确保有充足的水分补给。
端午假期,旅游出行人员应注意尽量避免在午后气温最高的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尽量减少太阳暴晒时间,建议携带遮阳帽、遮阳伞等防晒用品。老人和儿童由于身体较为脆弱,需要特别关注。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在正午出门,应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儿童需加强看护和照顾,不要单独留在封闭的车里。
户外工作者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工作,如有必要应采取轮班制,避开高温时段,尽量在阴凉处休息,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用人单位应为户外工作者提供必要的防暑降温措施,如提供清凉的饮料以及调整工作时间等。
另外,高温天气也会影响能源电力方面。高温天气期间,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空调风扇使用增加,将导致用电、用水需求上升。预计6月8日到13日,受高温天气影响,新疆、内蒙古西部、华北中南部、黄淮等地电力负荷气象条件预报指数较高。建议以上地区的电力能源部门做好电力设备维修、电力作业施工人员防暑降温等工作。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本文链接:高温将至 部分地区最高气温或超40℃http://www.sushuapos.com/show-5-17683-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