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群众倾尽所有支持八路军抗战
鱼水情深蓄伟力
1938年,河北涞源,盛意殷勤的慰劳站。 沙飞摄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这是一首在抗日根据地广为流传的拥军民歌。
在物资极度匮乏、敌人严密封锁的艰苦岁月中,广大根据地群众节衣缩食、倾尽所有,以最朴素的行动支持八路军抗战。他们有的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封锁、肩扛背驮将粮食送往前线;有的夜以继日挑灯赶制,一针一线缝制军衣军鞋;有的献出多年积蓄,供应军用……他们,用一切所能,诠释了军民之间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鱼水深情。
62万人次参与冀中大运粮
1941年开春的一天,夜幕降临,深泽县铁杆镇后马里村村民赵小柱、李庆周、赵文全,目不转睛地盯着平汉铁路上的风吹草动。
和他们在一起的,是一支2万多人的运粮队伍。队伍中每个人的肩头上都鼓起一个又粗又圆的布袋,有偏在一个肩头上的,有两头耷拉在脖子上的,每条布袋里装的是40斤小米。
翻开《冀中人民抗日斗争文集》,一篇回忆向铁路西背送公粮的文章,气氛紧张得让人挪不开眼睛。
当时,这支运粮队伍就在被日本人视为交通大动脉的平汉铁路东侧,他们面前的“护路沟”足有两丈深、两丈宽,每隔1公里左右就设有岗楼,装甲车不断地在铁路上来回巡逻。而这支运粮队伍要做的,是择机跨越铁路,狂奔几十里赶到目的地卸下粮食,确保前线不断粮。
这就是鲜为人知的冀中大运粮。
“作为最早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创建之初,就面临着孤悬敌后、几乎得不到任何物资接济的问题。”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阎丽介绍,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后,部队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吃粮问题,始终是边区政府最为关心的一件大事。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根据地人民与子弟兵共克时艰。即便自家生活困顿,百姓们仍节衣缩食,千方百计优先保障公粮上缴。许多特别贫困的村庄主动组织垦荒团,开垦荒地以增加粮食产量,将收获的粮食无私支援抗战。同时,如何协助部队完成这些粮食和各类军需物资的运送,更是另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开始于1940年的冀中大运粮,就是在极端艰难条件下老百姓的一场巨大贡献。
“1939年,晋察冀边区遭遇特大水灾,这让地处山区、军政人员较多的北岳区出现了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到1940年发展得更为严重。”阎丽介绍,而冀中区因为大部分是平原,在水灾后恢复较快,为帮助北岳区渡过困难,晋察冀边区政府决定将冀中平原的粮食向西部山区调剂。
北岳区山地是平原的后方堡垒,冀中区和北岳区是唇齿相依不可分离的两部分。但是在两区之间,纵贯着一条平汉铁路,有敌人的重兵把守。只有通过敌人这条封锁线,才能实现边区的东粮西调任务。
“在日军严密封锁的高压环境下,在边区运输工具极为简陋的艰苦条件下,广大民兵和群众硬是依靠人背肩扛、畜力拉驮这种最原始的方式,跨越重重险阻,建成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阎丽介绍。
据统计,从1940年7月到1941年4月底,参与冀中大运粮的民兵和群众达62万人次,车拉肩扛运送了2000万斤军粮,其中160余人为运粮献出了生命。大运粮极大地改变了边区的物质条件,保证了主力部队的行动,也为百团大战提供了粮食保证。
“边区群众展现出惊人勇气和牺牲精神,毅然肩负起保障军需运输的千钧重担。”阎丽说。
一针一线连夜赶做军衣军鞋
“高街鞋不平常,密针缉鞋口,鞋底五十行,底大帮儿小,对对斤二两,前五行,后四行,腰里密密纳三行,帮儿纳得真是稠,又可脚又耐穿,谁人穿了都说沾。”8月21日,望着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珍藏的一双鞋底厚实、针脚密实的黑布鞋,纪念馆资料科科长栗静唱起了这首歌谣。
这双鞋又称“高街鞋”,由抗战时期阜平县高街村妇女所制作,因工艺精湛、结实跟脚而远近闻名,文艺工作者还为此谱写了歌谣《高街鞋》。
“抗战时期,由于环境的残酷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八路军部队最初没有被服厂,成千上万套军装、军鞋、军袜,都靠妇救会发动妇女动手做出来。”栗静说,当时,缝制军衣军鞋的任务大部分先是由各级政府向各级妇救会下达。常常是任务一到村里,妇女们便争先恐后领任务,连夜赶做军衣、军鞋。有的妇女因带孩子家务多,就一连几个通宵不睡觉,有的只顾做军装,数九寒天还没让孩子穿上棉衣。
每次任务完成后,这些军鞋军衣便由村、区妇救会主任带队,挑着担子,套上大车,送到县城再送往前线。
一针一线,看似平凡,却织就了支前路上的壮举,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
根据一份刊登在《晋察冀日报》上的统计数据,冀中妇救会1940年动员完成的军鞋达126244双、袜子16599双、单衣103818件、背包3316个、弹袋10236个……这些数字只是广大妇女缝制军需物资的冰山一角。
在战争环境下,妇女们白天要参加农业生产,这些任务大多是熬夜完成的。白洋淀一带流传的一首渔歌中有“妈妈灯下做军装”内容,正是这一时期广大妇女挑灯夜战、默默奉献的真实写照。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赶制这些支前物资不仅极为劳累,还常常伴随着生命危险。敌人会不定时对边区内的村庄进行“扫荡”,如在家中被搜出军衣军鞋等物资,会被判处“私通八路”的罪名。
但即便面对这样的危险,边区妇女们不仅坚定地承担起这项任务,更以极高的标准严格要求每一针每一线。
在平山县下盘松村,“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带领全村妇女每年要交百余套军衣、百余双军鞋。军鞋底厚帮实,足有一斤二两重,军鞋质量在当地村子中年年排第一。
这样的成绩,来自戎冠秀的高标准。妇女们交上来的军鞋,每双都要过秤。做出来的军衣,单衣要用双线缝,倒勾针;棉衣要用新棉花,絮得匀,更保暖。
为此,她还自学种植棉花,牵头成立垦荒团,带领全村妇女学习纺线织布,用自己种出的棉花、纺出的布,做出一批又一批军衣、军鞋,源源不断支援前线。
一双双军鞋、一件件军衣,承载着人民群众与子弟兵的患难深情。它们不仅是抗战时期重要的军需物资,更是人民战争伟大力量最真实的见证。
挖出积存的800斤铜钱捐作军用
“为了国家民族将你那所珍爱的古铜制钱慷慨输捐,贡献于光荣的抗战事业,实使我边区子弟兵敬仰万分……”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有这样一份泛黄的邀请函,邀请函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写给阜平本地人李盛兰的,信中说军区司令部特为他“粗备菜饭”,邀他前来赴宴。
“李盛兰应邀前往,在司令部吃了一顿清汤清水的凉汤面。”阜平历史学者张曙红说,一位普通百姓受到如此礼遇,是因为他的大义之举。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紧要关头,阜平县境内的兵工厂做子弹用的铜出现极度紧缺。晋察冀边区政府号召百姓献出自家的废铜碎铁。
得知这个情况后,50多岁的李盛兰召集家人说:“现在国家需要,咱就将咱家积累下来的铜钱捐出去献给八路军吧!”
“那可是咱多年的积存啊!”面对家人的顾虑,李盛兰耐心讲解局势之重、大义之切,最终说服了全家人。
他挖出地下的坛子,取出铜钱过了秤,整整有800斤。李盛兰将它们用几个棉布袋装上又附上一封信,便找几个年轻人抬着送到军区机关。
晋察冀军区领导收到信后,无不为李盛兰毁家纾难之举感动。除在全军区广泛宣传外,还专门设宴招待他,以表诚挚谢意。区政府干部还敲锣打鼓,给他家门上挂了一块“抗日模范”的牌匾。1944年8月22日,《晋察冀日报》对此事刊发报道,盛赞李盛兰的爱国之举。
“抗战时期,根据地人民不仅踊跃参军、捐躯报国,也在物资保障方面作出巨大贡献。”张曙红介绍,在为前线献金和慰劳的各类运动中,根据地群众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自愿捐钱捐物,从田地房屋、祖传珍宝、金银首饰,到一把红枣、几个鸡蛋,这些物资不论价值大小,都凝聚着老百姓的心血和对八路军的拥护,是他们力所能及范围内最真诚的奉献。
在1941年2月4日的《晋察冀日报》上,详细刊载了冀中妇救会1940年的物力动员成绩单。清单中不仅列有鞋、袜、单衣、手巾、口罩、背包等大批缝制军需品,更逐一记录了群众捐出的日常生活物资:挂面5551斤、首饰878.2斤、铜14811斤、铁1164251斤、锡2710斤、点心4796斤、肉2231斤、菜22821斤、烧饼73635个、梨子43950斤、干柴5220斤、包子37880斤、糖27斤、粽子2112个……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普通百姓省吃俭用挤出的物资,是他们默默支援的见证。
在抗战极端困苦的岁月里,敌后根据地群众对八路军的支援,如同一个巨大而可靠的供给部,保障了部队的基本所需,成为八路军最终赢得胜利的重要支柱。(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
相关
抗日烽火中的“她”力量
抗战时期,根据地广大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勇敢地投身到抗日洪流中,逐渐成长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的不可忽视的“她”力量。
在大部分青壮年男性奔赴抗日前线后,根据地妇女默默坚守后方,挑起生产重担。
战争年代,日军对根据地进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和疯狂掠夺,加上天灾、疾病的流行,边区农业生产十分艰难,群众的生活很是困苦。广大妇女响应政府号召开展生产自救,除了发展农业生产外,还大力开展纺织、编织、养蚕、饲养家禽,以及挖煤、打柴、运输等副业生产,很快便成为抗战时期生产自救的主力军。
抗日军队需要的衣服、被褥、鞋袜也都是由边区妇女来承接制作。虽然后来部队有了被服厂,解决了大部分干部战士的衣被供应问题,但为战士拆洗缝补、做鞋袜以及地方武装的衣被鞋袜,仍由妇女来做。
护理伤病员,也是边区妇女的一项主要工作。战斗中,伤病员不能及时转到医疗队是常有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根据地妇女便马上组织起来,对伤病员进行精心护理,如擦洗血迹、上药包扎、喂水喂饭等。不少妇女为了掩护干部和伤病员遭到日军的毒打,甚至牺牲自己或儿女的生命。
最让人感动的,是她们送亲人参军。为了保证兵源,在扩兵动员大会上,广大妇女敲锣打鼓,开大会送亲人上战场,涌现出许多送郎队、送哥队、送儿队和模范妻子、英雄母亲,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面。
除了坚守后方,拥军支前,还有许多妇女直接拿起武器,参军参战,同许许多多男性一样,勇敢地战斗在抗日战争的第一线。
她们还经常冒着生命危险,通过化装、认亲等机智巧妙的办法,避开敌人岗哨的盘查搜索,穿过封锁线送信、侦察敌情或者掩护干部和战士。
抗战烽火中,妇女们用女性特有的坚韧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书写着感人至深的动人篇章。
文/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
本文链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胜利】力量之源丨鱼水情深蓄伟力http://www.sushuapos.com/show-1-49496-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