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是星期四,晚上我吃了一碗拌面。
现在,吃面早已成为家常便饭,根本不是啥新鲜事儿。但跟谁吃、在哪儿吃、咋买单却有了讲究,也成了值得关注和思考事儿。
这碗面是在学校食堂跟大学生们吃的,感觉特别舒服,当仔细回味的时候,便琢磨起这碗面的名字来。
这天在唐山学院大学道校区南院,6点钟一下课,大学生们就直奔食堂,很快,卖饭的窗口前就排成了长队。这时二楼南边的两排长条桌并在了一起,16把高凳摆放得整整齐齐,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要请学生吃碗面,来一场“师生面对面吃面”。
没过多久,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10个学生就到齐了。他们都是暑期自主社会实践的代表,有的是团队负责人。今年我策划了“我们家乡的抗战故事”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返家乡或就近实践,在全省4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景点开展活动,共有近200名学生参与。学生们从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朴素认知中,到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坚实脚步,在青春的获得感里厚植家国情怀。
星期二的下午,学生们用文字、图片、视频,现场向老师们做了汇报。他们通过策划的文案、团队的组建、实践的经过、采用的方法、创新的内容、收获的总结几个方面,诠释了凝聚着汗水和智慧的成果。经老师点评后,讲述又有了新的视角和特色,使故事更精彩感人,主题更鲜明生动。
吃面,既有致谢,又有鼓励,更多的是情感交流,师生说说心里话,再商议一下将要做的事情。马院党总支书记毛凤萍先感谢同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点赞他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去挖掘、探寻家乡的抗战故事,这充分体现了“自主”的价值。
到该吃面的时候了,师生们聚在面摊儿的窗口,开始了各自的选择。麻酱面、牛肉面、油泼面、拌面、凉面、热面……一碗碗面端上桌,大厅里弥漫着沁人肺腑的香味。当师生又面对面的时候,眼睛里映入对方的笑容,温馨的目光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绘出一道心灵的彩虹。
此情此景,感染了整个大厅。文法学院学生刘贺说:“一碗面,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口中的面越吃越暖,和老师面对面聊着天,心里也热乎乎的。”数字传媒艺术系的学生贾文文写到:“长这么大从没想过,一碗面能让“面对面”的温度,比面香更难忘。”
读着学生们的文字,那碗面拌面又牵扯出不尽的思绪。老师不仅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新形势下的立德树人者。立德首先是立师德师风,树人重要的是树新人新事。老师在讲硬道理的同时,要下功夫练“软本领”,这就是对人的真诚和相处时的沟通。
其实,老师请学生吃饭的事儿,在马院早就习以为常。“十个老师一堂课”后送毕业生,布置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开小灶”,农家院里支锅请大学生……特别是家庭条件不好和遇到困难的学生、有了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情绪不稳的学生、同学之间出现矛盾和相处中关系不顺的学生、学习勤奋刻苦和积极上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都可能成为老师的座上宾。
于是,我将这碗面定名为“知之面”,其中含有学识、了解、相知的意思,而且寓意师生间不仅知人知面,更要知心知情,同时讲究“知根知底、知微知著、知己知彼”。
吃面,既是人的面子,又是事的面子。当学生面对面的时候,是物质的简单满足;当学生“面对面”的时候,是青春的色彩交融;当老师“面对面”的时候,是奋斗的思想碰撞;当师生“面对面”的时候,是精神的力量源泉……一碗面吃出了历史和文化,显出了家庭和母爱,引出了辩证思维。其蕴含着丰富哲理,充满了情感情谊,也是上好大思政课的方法和途径。
随之,我想把对美好、善良、正义的追求融进生活,将“知之面”“注册”成为引导行为和思考的内在力量,滋养精神品质和信念,让人在成长的复杂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衡。
我把这个想法发给了一位学生,他回复说:“‘知之面’这个名字,更是为这份师生情谊注入了隽永的内涵。期待‘知之面’成为我们学校一张温暖的文化名片,让真诚的对话,在一碗面中延续、生长。”
见此,我心中释然。
因为, “知之面”已在心中“注册”!
(葛昌秋 写于2025年9月27日)
本文链接:“知之面”http://www.sushuapos.com/show-1-51147-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