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光穿透琼州海峡的薄雾,徐闻港的巨轮鸣笛启航,新的希望也随浪花翻涌而出。
距离海南封关两个月倒计时,粤琼两省高层时隔两年再次在广东相聚。10月15日,海南省政府代表团来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考察学习。
令人关注的是,海南自贸港将在12月18日正式启动封关运作。粤琼此时为何在横琴会面?这透露了哪些重大机遇?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与南海网推出联动报道。
互学互鉴:封关带来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粤琼两省选择在横琴会面,原因其实很明显。
这是两个开放前沿的一次互学互鉴之旅。去年3月,横琴率先封关,其中就参考了海南封关的方案。海南此次考察的横琴口岸全国首创客货车“粤澳联合一站式”验放模式、横琴大桥“分线管理”通关模式,以及着力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新体系等实践做法也为海南封关提供了借鉴。海南还可以借助横琴联通澳门的优势加强与大湾区的合作。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天沐河畔。图源:南方日报
粤琼目前呈现出的合作前景只是“冰山一角”。两个月后,海南自贸港封关,两省开放发展的想象空间将彻底被打开。
“‘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这与横琴封关类似。“封关”不是“封岛”,恰恰相反,这意味着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
对粤琼合作来说,一个最明显的利好就是,免税政策的升级将带动两省相关产业的联动。“零关税”商品范围将由目前的1900个税目扩大至约6600个税目,约占全部商品税目的74%,这比封关前提高近53个百分点,“湾区研发+海南加工+全球销售”的模式让“世界工厂”与“免税天堂”珠联璧合。今天(17日)公布的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调整中,新增免税商品类目等措施也将为两省文旅消费点燃“一把火”。
“岛内自由”也意味着资金、人才等高端要素加快自由流动。广东企业可以在海南更灵活地开展跨境融资与贸易,人才“研发在湾区、纳税在海南”也将成平常事。
更深层次地看,在要素流动中,粤琼将通过规则衔接实现“二线高效管住”,为全国区域协同与制度创新探路。
高效衔接的关键之一是数据互通,破除“信息孤岛”。目前广东和海南的共享企业,信用数据已经覆盖到了120万个市场主体。今年5月,湛江与海口签署《信用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开启琼州海峡两岸城市在信用建设领域的首次跨区域深度合作。去年两省搭建了全国首个线上社保数据交互通道,并实现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这打破了传统资源配置中的制度桎梏,可在全国范围推广。”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李胜兰表示。
新一轮政策红利期将至,在全国“一盘棋”的战略大局中找准定位,粤琼合作的更多潜力将得到释放。
港航一体:“一小时交通圈”串联战略联动
粤琼此次会面,还有更多含义。
与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相呼应,海南方面在会面中表示,要积极主动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这两大国家战略是粤琼两省肩负的使命,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湾港’联动,协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海南师范大学中国特色自贸港研究中心主任刘锋表示,这将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动能。
强强联合让动能更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中广东更是连续36年GDP排名全国第一。而作为中国最大自贸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占据中国连接东盟的枢纽区位,具有税收优惠、投资便利、资源禀赋等优势。《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就明确提出,要“促进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
而两省的牵手,首先要跨过一片海。一个个“一小时交通圈”正编织起区域交融的经纬,让天堑变通途,两省不再望穿秋水。
当琼州海峡航程从24海里、2个小时缩短为12海里、1小时,徐闻港从小港口变为全球最大客货滚装码头,粤琼共同推进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意义具象化了。
旅客1914万人次、车辆552万辆次,这是琼州海峡2024年的流量。然而曾几何时,港口资源分散导致粤琼间运输效率低下。在琼州海峡上驾龄超20年的船长李才原记得,过去每年春运,琼州海峡南北岸时常会滞留大批旅客和物资。
情况随着新海港和徐闻港的建设而改变。船舶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港口候船、登离船、口岸查验、枢纽商业等多功能集于一体。“如今,琼州海峡通行快多了,也顺畅多了。”李才原说。
“黄金水道”释放“黄金效益”,琼州海峡变“短”了,粤琼与世界的距离也变“近”了。
徐闻港。图源:南方日报
9月,一批来自越南胡志明市的米糠,搭乘“乾坤03”轮发往湛江,实现海外货物经海南洋浦中转至广东湛江“零的突破”,粤琼并行港建设取得里程碑式进展。
当然,“并行港”物流模式本身就是港航一体化的一个重大创新。一年多前,“并行港”物流模式改革试点首票业务落地,通过共享航线资源,极大提升三地港口(深圳蛇口港、湛江港、洋浦港)间船舶的装载率、降低物流成本,累计承运货物超70万吨,“买全球”“卖全球”更便利。
物流的“加速跑”,是海事一体化管理在默默支撑。自2024年6月湛江海关与海口海关实施执法互认以来,湛江海事部门对琼州海峡客滚船检查频次同比减少30.4%。2024年10月,粤桂琼三地海事局决定,在琼州海峡区域实施首批7项创新海事服务举措,包括“掌上办”“跨域办”“无感办”等。
跨海,不止一种方式。近日,湛江至海口高速铁路又有了新进展,召开可研行业评审会,推动项目建设落地实施。此外,广东与海南间已建成1条高速公路、1条铁路。
在空中,湛江吴川机场与海口、三亚也绘出“一小时低空经济圈”。2024年9月,国内首条海南三亚至广东湛江直升机航线成功首飞,60分钟跨越琼州海峡,粤琼之间人员流动更便捷。
在越织越密的“交通网”中,粤琼合作助力国内循环动力更强劲、国际循环空间更广阔。
产业协同:错位发展种出“创新试验田”
战略与交通的一体化,交汇于产业一体化。自带改革基因的广东与海南,一起种下“创新试验田”,让两省合作从“物理叠加”变为“化学融合”。
区域经济既要抢位发展,又要错位发展。随着海南自贸港封关,未来粤琼的产业格局将被重塑。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强大的产业体系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优惠的开放政策可形成优势互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分工秩序。
如何分工?“湾区研发+海南政策”,粤琼的“试验田”里种的就是产业协同新模式。
“企业能同时享受广东的产业链优势和海南自贸港的零关税、低税率,成本大大降低了!”进驻广东海南先进制造业合作产业园的康佳集团海南项目负责人宋旗东说道。
据了解,广东海南先进制造业合作产业园聚焦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食品加工及美妆大健康、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截至2025年6月,聚集442家企业,落地产业项目达52个,总投资额突破120亿元。
透过这个园区可以看到,产业协同的“化学融合”是从制度协同开始的。“半个月完成土地摘牌,不到一周办理完规划许可证!”这惊人的速度令宋旗东不禁感叹。海口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园区将广州开发区的经验做法“带土移植”,采取简化审批、土地“带方案出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整体审批效率提升90%以上。
审批流程快,投资模式也新。广州高新区和海口国家高新区共同设立10亿元琼粤产业投资基金,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返投模式,为园区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也许有人会担忧,封关后海南是否会有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其实海南已有规定,制造业企业必须在当地实现30%的增加值。“大湾区需通过联手海南实现辐射链延伸,海南则需融入大湾区的产业链实现政策价值转化。”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指出。
总而言之,粤琼产业协同新模式不是简单的转移,而要通过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即使是广东距离海南最近的徐闻县,也遵循着这条规律,发展海南需要但缺乏的辅助产业。
其中,琼州海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徐闻片区)物流园(下称“物流园”)备受瞩目。其以工业制造、商贸物流、农产品加工为基础,打造联通国内大市场的跨境商贸供应链管理平台。“海南封关后,进出岛货物量增大,物流园可以为海南出岛货物提供冷链仓储服务功能,减少天气、停航风险。”徐闻县经开区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琼州海峡上,周而复始来往穿梭的船只押着历史的韵脚,浪花在礁石上写下“湾”与“港”的情诗。新的机遇,将在时代的大潮中滚滚而来。
(来源:南方网)
本文链接:封关在即,广东与海南为何在横琴会面?http://www.sushuapos.com/show-1-51530-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