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验精准计算的“机器人挑战赛”,展现创造力的“纸桥承重”……10月18日,河北举办首届中小学科学运动会,14支代表队160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36个项目的角逐。
这次科学运动会既是对参赛者科学知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的综合考验,也是对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一次检验。
小学一年级开始增设科学课,不仅是课程表上的调整,更是着眼于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支撑国家长远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从个体发展维度看,科学教育是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载体。它以自然现象为起点,引导学生从好奇走向探究,在“做中学”“用中学”的过程中形成科学观念、科学思维与探究实践能力。
对国家与社会而言,科学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源头工程,没有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种子”,就难有未来科技强国的“参天大树”。同时,科学教育还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基石,为科技应用与普及提供土壤。
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虽然已获得高度重视,但实践中的短板仍不容忽视。
资源配置失衡,城乡、区域间实验室设备、实验资源配比差距明显,部分学校甚至面临“黑板上做实验”的窘境;专职科学教师占比不足,兼职教师专业能力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素养培育需求;教材内容滞后于科技发展,教学方法仍以讲授、做题为主,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激活中小学科学教育活力,不能只靠学校单打独斗,需要构建“校内提质、校外赋能、全域协同”的立体体系。
师资建设从数量补充到质量提升。加大师范院校科学教育人才培养力度,并将其纳入公费师范生培养体系,定向培养专业师资;将科学素养培训纳入“国培计划”,重点提升教师的实验设计与活动指导能力。
资源供给向均衡化、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倾斜力度,建设标准化科学实验室;另一方面,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优质数字资源库,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弥补硬件不足。
教学与评价改革同步发力。重构课程体系,将跨学科探究项目纳入校本课程,保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时间。在评价环节,将科学实践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改变“唯分数论”导向。各地可推广“科学运动会+常态化实践”模式,让竞技热情转化为持续学习动力。
此外,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鼓励建设区域科学教育中心,整合高校实验室、科技场馆等资源,向学生开放探究项目。社区可建设“家庭科学实验室”,配备基础实验器材,引导家长参与“亲子科学日”等活动,形成“学校布置探究任务—家庭实施实验—社区提供展示平台”的闭环。
科技兴则国兴,创新强则国强。科学运动会的举办只是科学教育改革的一次试水,只有当创新实践成为校园常态,科学思维成为每个孩子的基本素养,基础教育才能真正肩负起培育科技后备力量的使命。(王敬照)
本文链接:教育新观察|筑牢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根基http://www.sushuapos.com/show-1-51796-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城市更新记丨工业遗址上崛起城市微度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