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求真致用薪火相传——中国科学社成立110周年暨《科学》创刊11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
据了解,中国科学社是中国现代科学体制的奠基者,宗旨为“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旨在将现代科学思想和体系引入中国。
1914年,任鸿隽、赵元任、杨杏佛等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为科学救国而提出创办“科学社”,第二年更名为“中国科学社”。1915年1月,该社创办《科学》月刊,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综合性现代科学杂志。
在主旨报告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鸣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曾溢滔以老科学家的视角,分享了与《科学》杂志的交往。
座谈会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杂志编委会主编白春礼以《笃守科学之魂筑体制之基——从科学救国到科技强国的110年跨越》为题作主旨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的科学救国之路,剖析“科学精神”与“体制建设”在当下国家科技逐步进入并跑和领跑阶段的作用,为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与路径思考。
在交流发言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吴岳良围绕“周光召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回顾了周光召先生的科研历程,并解读其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韩斌以“以期刊为阵地,增强学术影响力、提升话语权”为主题,分析了学术期刊在传播科研成果、提升国家学术地位中的核心功能。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杜德斌则从全球视角出发,解读“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世界格局与中国发展”,为我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参考。
本次座谈会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科学》杂志编委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承办。
本文链接:中国科学社成立110周年暨《科学》创刊110周年座谈会召开http://www.sushuapos.com/show-11-27690-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下一篇: 《车八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图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