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 日夜间
    随系统
    浅色
    深色
  • 主题色

我国学者发现有机分子间相互作用新模式

2024-06-18 17:28:12 来源: 科技日报

记者6月1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张国庆教授团队发现了有机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新模式——芳香酰亚胺与脂肪胺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光诱导电荷转移复合物。他们证明了该复合物可用于光诱导聚合、二氧化碳光还原、紫外储能等领域。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化学》上。rhh速刷资讯——每天刷点最新资讯,了解这个世界多一点SUSHUAPOS.COM

分子间的电荷转移,即电子从给体分子向受体分子的移动,是物质相互作用和化学反应中最为重要的物理过程。它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解锁新的电荷转移机制,对理解自然界中复杂的光化学光物理过程、开发高效的有机合成方法和能量转化技术至关重要。rhh速刷资讯——每天刷点最新资讯,了解这个世界多一点SUSHUAPOS.COM

理论上,通过合理地调控有机电子给体和受体分子的能级,构筑较高的结合能垒,可以实现两者在基态下不发生相互作用。而在电子激发态下,给受体对能够通过电荷转移发生相互作用,且在电子激发态退去后即使在基态也能稳定。但迄今,仅能通过激发态形成的基态有机电子复合物还没有被实现。rhh速刷资讯——每天刷点最新资讯,了解这个世界多一点SUSHUAPOS.COM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研究人员首先选取了萘酰亚胺和三乙胺为模型化合物,通过测量萘酰亚胺和三乙胺混合体系光照前后的谱学性质,确定了光诱导电荷转移复合物的存在;并通过高分辨质谱、时间分辨光谱,以及改变萘酰亚胺分子的取代基、更换电子给体等手段,研究了光诱导电荷转移复合物的形成机制,证明了其确实需要通过激发态的电荷转移和之后电子激发态的退激发才能形成。研究人员将该体系成功应用于丙烯酸酯类单体的光诱导聚合、二氧化碳的光还原,以及光能存储及释放方面,通过在黑暗条件下将光照时储存的光能释放,使得原本需要光照才能进行的过程在黑暗条件下也能进行。rhh速刷资讯——每天刷点最新资讯,了解这个世界多一点SUSHUAPOS.COM

研究人员表示,通过电子激发态形成溶液中稳定的基态复合物这种分子间相互作用模式,不应该仅局限于酰亚胺和胺分子之间,很有可能是一种比较普遍但是未被关注的相互作用,有望在更多的分子结构中被发现并且能够用于新的光化学反应。rhh速刷资讯——每天刷点最新资讯,了解这个世界多一点SUSHUAPOS.COM

记者6月1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张国庆教授团队发现了有机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新模式——芳香酰亚胺与脂肪胺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光诱导电荷转移复合物。他们证明了该复合物可用于光诱导聚合、二氧化碳光还原、紫外储能等领域。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化学》上。rhh速刷资讯——每天刷点最新资讯,了解这个世界多一点SUSHUAPOS.COM

分子间的电荷转移,即电子从给体分子向受体分子的移动,是物质相互作用和化学反应中最为重要的物理过程。它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解锁新的电荷转移机制,对理解自然界中复杂的光化学光物理过程、开发高效的有机合成方法和能量转化技术至关重要。rhh速刷资讯——每天刷点最新资讯,了解这个世界多一点SUSHUAPOS.COM

理论上,通过合理地调控有机电子给体和受体分子的能级,构筑较高的结合能垒,可以实现两者在基态下不发生相互作用。而在电子激发态下,给受体对能够通过电荷转移发生相互作用,且在电子激发态退去后即使在基态也能稳定。但迄今,仅能通过激发态形成的基态有机电子复合物还没有被实现。rhh速刷资讯——每天刷点最新资讯,了解这个世界多一点SUSHUAPOS.COM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研究人员首先选取了萘酰亚胺和三乙胺为模型化合物,通过测量萘酰亚胺和三乙胺混合体系光照前后的谱学性质,确定了光诱导电荷转移复合物的存在;并通过高分辨质谱、时间分辨光谱,以及改变萘酰亚胺分子的取代基、更换电子给体等手段,研究了光诱导电荷转移复合物的形成机制,证明了其确实需要通过激发态的电荷转移和之后电子激发态的退激发才能形成。研究人员将该体系成功应用于丙烯酸酯类单体的光诱导聚合、二氧化碳的光还原,以及光能存储及释放方面,通过在黑暗条件下将光照时储存的光能释放,使得原本需要光照才能进行的过程在黑暗条件下也能进行。rhh速刷资讯——每天刷点最新资讯,了解这个世界多一点SUSHUAPOS.COM

研究人员表示,通过电子激发态形成溶液中稳定的基态复合物这种分子间相互作用模式,不应该仅局限于酰亚胺和胺分子之间,很有可能是一种比较普遍但是未被关注的相互作用,有望在更多的分子结构中被发现并且能够用于新的光化学反应。rhh速刷资讯——每天刷点最新资讯,了解这个世界多一点SUSHUAPOS.COM

本文链接:我国学者发现有机分子间相互作用新模式http://www.sushuapos.com/show-2-6988-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山西首个自主杂交培育酿酒葡萄新品种通过审定

下一篇: 法治如何“护航”人工智能发展?注重专门性立法和综合性立法相结合

热门资讯

  • 全国爱肝日丨专家提醒注意“小心肝”

    3月18日是第24个“全国爱肝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早防早筛,远离肝硬化”。重庆多所医院开展义诊咨询活动,通过普及肝病的防治知识,让民众主动筛查

  • 多功能金纳米花颗粒 可促进感染性组织修复

    3月17日,记者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李萌婷与相关研究团队合作,合成了多功能复合金纳米花颗粒。该颗粒配合温和光热、光动力、药物控

  • 凌晨重磅!英伟达官宣最强AI芯片

    北京时间凌晨4点至6点,英伟达联合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发表主题演讲《见证AI的变革时刻》,正式拉开了2024年英伟达GTC大会的序幕。黄仁勋宣布,正

  • 科学新发现丨有史以来最大的三维宇宙地图发布

    根据《天体物理学杂志》的最新报道,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利用欧洲空间局的盖亚(Gaia)太空望远镜收集的数据,创建了迄今为止最庞大的三维宇宙地图。该地

  • 省电“神器”是“黑科技”还是智商税?

    3月15日,我国一些地区停止居民集中供热。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停暖初期昼夜温差较大,老人、儿童等身体较弱者,可能需要使用电暖气、电热毯等取暖设备,这

  • 肠道菌群关键代谢物可增强抗癌药疗效

    记者3月17日从浙江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良静教授团队、附属邵逸夫医院陈淑洁主任医师团队联合研究发现,一种肠道菌群产生的小分子代谢

  • 达摩院AI加速农业新品种培育 全球23家科研机构“尝鲜”

    记者3月21日获悉,全球植物科学期刊《分子植物》刊载了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南繁研究院与阿里达摩院(湖畔实验室)

  • AI+智能家居赋能健康睡眠

    3月21日是第二十五个“世界睡眠日”,中国睡眠研究会联合慕思集团在北京正式发布《2024情绪与健康睡眠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指出,

  • AI伴侣能否带来亲密关系

    自2023年以来,人工智能的“触角”已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人工智能+情感”的赛道正悄然崛起。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现了多款较为成熟的AI伴侣应

  • 人工纳米流体突触可实现存内计算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工程学院研究团队制造了一种用于内存的新型纳米流体设备,这使他们第一次能连接两个“人工突触”。该设备为受大脑启发的液体硬

  • Kimi累趴下了,券商仍看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晨 北京报道近日,国内AI领域的明星产品——Kimi智能助手,因流量激增遭遇了短暂的服务中断。月之暗面随后发布公告,对此

  • 旗舰效果下放!OPPO一加新品千元机曝光:IP68防水+超大电池

    3月22日消息,今天,数码博主“数码闲聊站”曝光了一部新款千元机的部分配置。该博主表示,欧加(OPPO/一加)有个5500mAh超大电池的千元曲屏机,正在测试IP68级防

推荐资讯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