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11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向“十五五”,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怎么做?
“我们认为应该从原来的问题导向转向目标导向,推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7月20日,在2025京津冀蓝皮书信息发布会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叶堂林表示。
叶堂林解释称,区域一体化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对全国高质量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也是未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的应有之义。
会上发布了《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研究》(后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区域高质量一体化是以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为主动力,以产业协同发展、设施高效互通、生态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均衡共享为重点领域,促进区域内要素资源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制度有机衔接,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和区域整体实力及竞争力提升。
《报告》探讨了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成效及主要问题,并提出“十五五”时期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关键举措。
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加快推进
2024年京津冀三地的GDP增速分别达到5.2%、5.1%和5.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是2013年的2.1倍。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今年上半年,三省市经济增速也呈现较快增长,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作用进一步显现。
《报告》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在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方面取得了多方面进展与成效。
具体来看,一方面,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助力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加快推进。比如在人口疏解方面,2014~2023年,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由1293.5万人降至1094.8万人,常住外来人口由490.5万人降至344.5万人,年均降幅分别为1.84%、3.85%。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疏解腾退为北京首都功能提升和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2014年以来,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过32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过9200公顷。津冀通过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23年,北京企业对津冀企业累计投资4.9万次,总投资额达2.3万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
另一方面,京津冀协同创新格局不断深化,区域创新实力持续增强。2023年京津冀地区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3.64万件,占全国的比重为14.81%。京津冀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形成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北京技术资源加速辐射津冀,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为748.7亿元,为2013年的10.52倍,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有序推进。
此外,京津冀在产业协作、交通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协同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仍然任重道远,京津冀协同发展仍面临压力,仍需继续增加经济规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面向“十五五”,需要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任务进行新的探索。
《报告》进一步指出,当前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仍面临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资源配置不均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区域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运营机制需加快建设;三是区域发展关键领域协同关联度有待提升,北京辐射带动作用亟须强化;四是非首都功能疏解压力尚大,基础设施支持作用仍需提升。
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助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报告》提出五方面建议。
一是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协同,提升区域规则、政策、标准等“软联通”水平。二是以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加快关键资源开放共享。三是加强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共同体建设,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四是推进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及生态高质量一体化,筑牢区域高质量发展基底支撑。五是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为支撑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夯实高质量一体化空间载体。
比如在深化制度型开放协同方面,要完善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协同互动;完善领军企业培育机制,强化企业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中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和产业化促进机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合作模式创新;完善跨区域产业链群合作、重大基础设施共建运营、园区合作开发等地区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鼓励京津冀交界地区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强化决策、协调、执行的一体贯通。
本文链接:面向“十五五”,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走?http://www.sushuapos.com/show-4-19571-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住房租赁条例》公布,9月15日起施行
下一篇: 李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住房租赁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