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 随州报道
近年来,湖北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以产业培育为核心、以民生改善为导向,推动农村经济活力不断释放、农村居民走向增收致富,越来越多的区县和乡村走出特色发展之路,为全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湖北经验”,而随州的探索正是其中的缩影。
8月27日,2025“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探访了随州市随县和曾都区。“中国香菇之乡”随县深耕香菇产业40余年,形成总产值超300亿元的全产业链格局,该县不仅培育出“随县香菇种植工”省级劳务品牌,更带动10万菇农就业、30万人扎根产业链,走出一条“小香菇”撬动“大富民”的特色路径。
而曾都区则依托“中国银杏之乡”生态优势与新四军第五师建军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构建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更通过民宿业、农家乐等配套业态带动村民集体就业增收,形成“就业在乡村、增收在家门”的良好局面。
依托当地产业优势和文化生态资源,两地从不同维度诠释着随州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的活力与潜力。
随县:从“一朵菇”到一条富民路
吴忠是随州市随县万福店镇人,2024年,他接到镇里下发的“随县香菇种植工”技能人才培养通知,免费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拿到了随县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印发的证书,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香菇种植工。
吴忠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到,自己此前以打零工谋生,去过广东、湖南等地,月薪5000元左右。在取得香菇种植工证书后,他成为了随县返乡创业者中的一员,于2024年10月购买了一万棒的菌棒,从开始产菇卖到今年3月份,销售额近9万元,实际盈利约6万元。
“中国香菇之乡”随州随县的香菇产业化发展已有40余年的历史,如今,随县已成为全国四大香菇主产区之一、全国重要的香菇加工出口基地以及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交易中心,香菇总产值超300亿元。
与此同时,随县依托香菇产业的加速发展,走出一条富民之路。全县有10万菇农从事香菇种植,“随县香菇种植工”获批全省第四批十大劳务品牌。
近年来,随县把香菇种植工作为技能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省公共就业创业培训管理系统职业工种,按每人1200元给予培训补贴。依托随州香菇学院,研究制定“随县香菇种植”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顺利通过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评审备案。包括吴忠在内,随县目前已先后发放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近1000本。
随县就业训练中心教师杨守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来这里培训的学员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年龄小的才高中毕业,年龄大的有快60岁。拿到证书的人员一般有三种就业渠道,一种是作为技术工人就近就业,一种是自己返乡创业,还有一些人会成为技术师傅到国内其他地区培训菇农。
数据显示,随县通过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500余万元、创业补贴640余万元,助力返乡青年汤成建成百万棒标准化菇棚,带动220名村民就业,最高月薪达1.2万元。而随县已有2000余名“土专家”赴云南、贵州等地培训菇农5000人次,人均增收12万元。
“随县的香菇种植工培训工作开展了近五年,每年参与培训的人越来越多,通过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技能培训,能够帮助他们明显提升产量和产值,如果去到外省也更容易就业。”杨守波表示。
据随县统计,2018年-2025年间,香菇产业带动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截至目前,全产业链就业人数维持在30万,占全县农业劳动力主要比重。同时,香菇产业显著带动了农户收入增长,截至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309元。
其中产生带动效应的,不仅有产业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对于劳动力人口容纳能力的增强,还有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带来的效率和利润提升。
出生于随县殷店镇白庙村的汤成,在北漂17年后,决定同步回乡创业,投资1590万元在随县建设现代化的香菇基地。“以往随县的菇农种植香菇需要频繁的人力介入,现在我们在制棒灭菌环节引入自动化设备,以前需要10个人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2个人就能完成,时间由原来的4天缩短到了12个小时,灭菌成活率也由95%提升到了100%。我们成功探索后,这些技术和模式也开始在全镇的农户中复制。”汤成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据了解,随着随县智能化大棚的普及,每袋香菇能够增收8元,还催生出“智能大棚运维岗”等新的岗位。此外,产业的拓展也带动了直播电商等新兴业态的发展,目前,随县电商直播从业者超过3000人,带货销售额破10亿元。
曾都区: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随州市曾都区是“中国银杏之乡”,也是新四军第五师的建军地。其红色文化资源深厚、生态资源禀赋独特,在发展文旅产业上有着天然优势。
近年来,曾都区立足金色银杏、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村落等特色资源优势,引进文旅项目22个,落地品牌32个,着力打造银杏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我们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洛阳镇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党委书记黄超波表示,洛阳镇主动适应文旅发展趋势,对千年银杏谷、新四军第五师纪念地两大核心景区进行提档升级,引入了裸心隐乡、大乐之野等精品民宿,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我们还打造了落日山谷、国际泵道等消费场景,也引导村集体兴办特色民宿等配套性业态,通过这一系列布局,把银杏谷从一个单一的风景区转变为了一个综合性的旅游度假区。
2024年9月,随州银杏谷旅游度假区发展社以理事会架构落地曾都区洛阳镇,据发展社副社长汪健鸣介绍,古树生态保护、文旅业态开发和村民共富实践是发展社锚定的三大方向。运营半年来,银杏谷度假区矩阵获2亿曝光,以40万元精准营销撬动年轻客群占比达40%,带动在地消费业态营收倍增。“未来,我们还将延伸20个‘村咖式’微业态,落地长江公益培训基地,构建决策共商、品牌共塑、利益共享的乡村治理闭环。”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镇上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饭”,实现了增收致富。
余公平在洛阳镇胡家河村经营着一家名为“白果宿下”的民宿。在返乡创业前,他买了一辆水泥罐车,常年在广东跑货运生意。“奔波在外,不仅辛苦,家中老人也没法照顾。”余公平提到。2018年,他和妻子商量决定回乡发展,配合政府民宿试点项目把原来的住房进行了改建,在二楼和三楼新建了6间客房,一楼做餐饮服务。
“我们的农家菜做得地道,民宿价格也亲民,在游客中的认可度越来越高,生意也一年比一年好。在经营过程中,我们还另外聘请了三个村民常年在店里就业,旅游旺季来临时,我们每天还要聘请四五人来店里帮忙。我们店里使用的食材大多是向周边农户采购的,同时还帮助农户销售香菇、板栗、土蜂蜜、土鸡蛋、葛根粉等农产品,通过我们的民宿经营,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余公平表示。
据了解,洛阳镇民宿项目采用了“政府资金领投、社会资本跟投、群众资本共投”的创新投资运营模式,不仅提升了产业层次,更直接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村民通过参与民宿运营获得工资性收入,同时通过资源入股、资产入股等方式获得项目盈利分红。例如,裸心隐乡项目约定,公司当年对可分配收益进行分红,当村集体投资收益率低于3%时,优先按3%保底分红。
不仅如此,产业链催生了相关的配套需求,周边村因地制宜兴办布草洗涤、农产品供应、劳务合作等配套服务,每年带动农产品销售180万元、村集体增收20万元,当前本地员工占比达90%,形成“就业在乡村、增收在家门”的良好局面。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曾都区文旅相关的景点、民宿、农家乐及相关配套产业已累计带动本地劳动力就业超过300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占比超过80%。
“我们发展文旅产业,第一步是吸引流量,而下一步是让这些流量在本地实现转化,把更多的收益留给村集体、留给农民,推进共同富裕,这也是我们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黄超波表示。
本文链接:香菇富民、文旅兴村,随州以特色产业铺就共富路丨活力中国调研行http://www.sushuapos.com/show-4-20191-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下一篇: 事关高校学科调整 重要行动方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