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报道 “AI对教育的冲击非常深刻。很多人把AI视为一种‘工具的革命’,但我认为,AI正在成为‘教育革命的工具’。”在近日举行的第八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说。
这场以“AI与教育:超越什么?关注什么?”为主题的论坛持续三天,吸引了300多名专家学者、教师、校长参加。
这样的话题教育界早已不陌生,AI对教育的影响可谓“尽人皆知”:好处有提高教师备课、教学的效率,扩展学生知识面等;坏处有方便学生作弊、剽窃,削弱学生批判性思维等。
但论坛上,一个鲜被提及的话题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讨论:当AI遭遇应试教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放大学业竞争焦虑,还是会唤醒新的教育评价方式?
“直到AI也给不出好答案”
AI让知识没有了稀缺性,学生可以轻松利用AI应对考试。
“关于AI的争议,例如考试作弊,根源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旧的考核方式,” 郭毅可说,“当考试仍侧重于记忆时,机器自然占优。解决方案是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例如出题后先让AI作答,直到AI也给不出好的答案,以此为标准调整考试,目标是考查学生超越AI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必须改变自身以适应技术,而非限制技术以迁就过去。”他说。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老师钟天骐也主张,利用AI设计刁钻问题或“难用”的智能体,以此倒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与自主探索。
他提出,学习之美在于师生“相互阐释”的共生过程,教师需拓展认知边界,与学生进行深度交互,同时反思传统评估体系对感知、创造等关键能力的长期忽视。
成都市龙泉驿区竹子学校总校长舒大军则提出了另类的师生交互路径。“我们有一个观点叫自学是学霸的标配,‘自学+AI’是学霸的顶配。我认为AI时代对教育最大的启发,就是教育的底层逻辑可以回到本质,就是学。老师不必总想着‘教’,90%的教学可以交给学生(借助 AI)自己学。”
他主张,跳过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这一环节,直接让学生使用AI,教师转型成为学习教练,重点关注学生的目标感与意义感。
AI带来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可能“赋能”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名誉校长姚跃林说,今天的学生学习负担重,一个重要原因恰恰是现代科技滥用所致。
“技术上的简便带来的频繁的大范围统考、统改、统一分析就是一例,是学生过重负担的主要增压机。因为技术的原因,对智力的筛选更频繁更精细,导致校内考试更频繁、非专业人士更易利用检测工具,使评估随时可以进行,让胜者通吃。”他说。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总监Andreas Schleicher也认为,AI确实可能使教育评价变得更加狭隘,仅以同类学生经验为标准,而忽视个体的独特潜能;也可能加剧教育不平等,使资源拥有者更强,而落后者更落后。
“我赞成让AI需求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需要,反对通过行政手段强行推进AI进课堂,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改良工具,会导致更严重的剧场效应和升学竞赛。” 姚跃林说。
试卷不再是学习的终点
尽管AI可能导致负面教育评价,但AI仍然带来了改进教育评价的重大契机。
“回顾教育史,我们或许犯过一个重大错误:将学习与评价割裂开来。我们要求学生日复一日地学习,却在某一天突然检验知识的累积情况。这种在人为设定的狭窄环境中进行的单一评价,导致评价、学习与教学都趋于浅薄,仅仅强调知识的灌输,却未能强化底层思维能力。”Andreas Schleicher说。
其实,应试教育正是这样一种教育评价方式。
“所幸,AI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整合学习与评价关系的机会。我们可以将焦点从‘知道什么’转向‘如何知道’以及‘如何拓展认知’,关注学习过程本身,使学习更具精细化、适应性和互动性。教师也将获得强大工具,得以观察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重新设计学习环境,以满足多样化需求。”他说。
Andreas Schleicher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坚持让学生在不依赖AI的情况下掌握基础知识;将开卷考试(允许使用AI)与闭卷考试(检验底层认知能力)相结合,两者不可偏废;教师需保持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亲自评估,不可完全外包给AI等。
江苏苏州第十中学原校长柳袁照指出,一篇文章、一份试卷不再是学习的终点,动态的、生成性的、与AI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可能就是更重要的“成果”。
柳袁照认为,AI的角色可以是“教练”,为我们提供精准的反馈与路径;也可以是“陪练”,不断激发我们的潜能。最终,我们追求的应是人与机器的相互促进,共同迈向一个更富智慧、也更充满人情味的未来。
本文链接:中学名校长反对AI进课堂,为什么?http://www.sushuapos.com/show-4-21624-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