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 在湖北京山小焕岭村,这处承载着红色记忆的旧址,如今正与满山翠绿相映,见证着村庄从“边区小延安”到“绿色致富岭”的华丽转身。
回溯历史,小焕岭村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血脉。1940年10月,八字门遭日寇“扫荡”后,豫鄂边区首脑机关转移至小焕岭,建立起新的指挥基地。陈少敏率领边区党政机关常驻于此,李先念则带领豫鄂挺进纵队(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主力,在平汉铁路两侧灵活打击敌人。当时,边区党委机关驻扎在吴家湾一栋大砖瓦房内,房主张光泽得知部队需求后,毅然将房屋捐献;不远处的张家大丘,曾是战士们挥汗如雨的练兵场,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抗争的足迹。
在小焕岭村二组大湾地的山坡上,“革命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这里曾因紧邻新四军五师部队医院、安葬众多牺牲战士,被当地人辛酸地称为“死人塔”。1976年,国家整修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旧址时,在此立碑纪念英烈,让后人永远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而在四组彭家垱山顶,一个可容纳百余人的天然山洞,曾是战士们隐蔽站岗的“栖身之所”——为严防日伪偷袭,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坚守,在山洞里度过了无数个艰难日夜,如今,这些红色遗址已成为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
岁月流转,红色土地上孕育出绿色希望。如今的小焕岭村,依托得天独厚的银杏资源,走出了一条“林下经济+生态养殖”的致富路。村民张琼兰的“银杏致富经”颇具代表性:采摘银杏叶是她的“小外快”,真正的主业是在银杏林下养殖的几百头藏香猪和几千只跑山鸡。这些畜禽以野菜为食、山泉为饮,纯生态的生长环境让产品品质过硬,借助网络销售渠道,常常供不应求。像张琼兰这样的特色生态养殖户,村里已有6户,户均年增收超10万元。
不仅如此,中华蜂养殖也是村民的“增收法宝”。村里50多户村民长期从事养蜂业,每户平均保有20箱以上蜂群,按每箱蜂每年带来约1500元纯收益计算,仅养蜂一项,每户每年就能稳定增收超3万元。叠加银杏叶采集与林下养殖的收益,小焕岭村民真正实现了“靠山吃山、靠林致富”,昔日的革命老区,如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绿色致富岭”。
“我们从红色中走来,向绿色中走去。”村支书张志科道出了村庄发展的核心思路。目前,小焕岭村正积极整合红色与绿色资源,将八字门、村内红色遗址等红色旅游线路,与绿林镇的绿色生态旅游线路有机结合,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把红色景点嵌入旅游线路,让游客在绿水青山间感悟红色精神,实现“红色传承”与“绿色发展”的双向赋能。
如今的小焕岭村,红色记忆历久弥新,绿色产业生机勃勃。从烽火岁月到振兴今朝,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以历史为笔、生态为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奔向更加红火、更加翠绿的未来。(廖亮 余舟)
本文链接:湖北京山:从“边区小延安”到“绿色致富岭”的振兴蝶变http://www.sushuapos.com/show-5-68147-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