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谓家喻户晓,一篇只有三百二十字的散文能流传一千六百年,传唱不衰,其中必有它的道理。
这篇文章连同陶渊明最流行的诗作,大约是我在孩提时代,为习文识字,被父亲捉来读的,当时的印象也就是文字优美、故事奇特而已。直到年过花甲,才渐有所悟,一篇好文章原来是要用整整一生去阅读的。反过来,一篇文章也只有经过读者的检验,岁月的打磨,才能称得上是经典。
凡是经典的散文总是说出了一种道理,蕴含着一种美感,让你一开卷就沉浸在它的怀抱里。《桃花源记》就是这样的文字。
《桃花源记》想说什么
一般人都将《桃花源记》看作是一篇美文小品。它确实美,朴实无华,清秀似水,而又神韵无穷。但正是这美,有时让人望美驻足,而忽略了它更深一层的含义。《桃花源记》顶着“美文”的名,始终在文人圈子和文章堆里打转转,殊不知它的第一含义在政治。
陶渊明所处的晋代自秦统一天下已六百年,陶渊明是个知识分子,骨子里心忧国家,要踏破不平救黎民、治天下,年轻时他就曾一人仗剑游四方。你看他的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绝不只是一个东篱采菊人写出的。所以鲁迅说陶渊明除了“静穆”之外,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但是上层的利益集团已经形成,哪能容得他这个书生撼动呢?他便写了那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他向往尧舜时那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生活,向往《山海经》里的神仙世界,向往古代隐士的超尘绝世。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县令回家十六年之后的五十七岁时,写成了这篇三百二十字的《桃花源记》。作者纵有万般忧伤压于心底,却化作千树桃花昭示未来,虽是政治文字却不骄不躁、不偏不激,于淡淡的写景叙事中,铺排出热烈的治国理想,这种用文学翻译政治的功夫真令人叫绝。但这时离他去世只剩下六年了,这篇政治美文可以说是他一生观察思考的结晶,是他思想和艺术的顶峰。历史竟会如此相似,陶渊明五仕五隐,范仲淹四起四落。范仲淹那篇著名的政治美文《岳阳楼记》,是在他五十八岁那年写成的,离他去世也只剩六年。
这两篇政治美文都是作者在生命的末期总结其一生之跌宕,积其一生之情思,发出的灿烂之光。不过范文是正统的儒家治国之道,提出了一个政治家的个人行为准则;陶文却提倡老子的无为而治,绘出了一幅幸福社会的蓝图。
陶渊明是用文学来翻译政治的,在《桃花源记》中他塑造了这样一个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社会,一种轻轻松松的生活,人人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在这里没有阶级,没有欺诈,没有剥削,没有烦恼,没有污染。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陶渊明是在晋太元年间(376—396年)说这些话的,我们就算它是“桃源主义”吧,但他确实开了一条政治幻想的先河。当政治家们为怎样治国争论不休时,作为文学家的陶渊明却轻轻叹了一声:“不如不治。”然后提笔濡墨,描绘了一幅桃花源图。这正如五祖门下的几个佛家大弟子,为怎样消除人生烦恼争论不休时,当时还是个打杂小和尚的六祖却在一旁叹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性本自由,劳动最可爱,本来无阶级,平等最应该。不是政治家的陶渊明走的就是这种釜底抽薪的路子。
陶渊明只是以憧憬的心情写了一篇短文。武陵人误入桃花源,陶渊明误入政治思想界,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幻想竟引来了这么多的试验版本。相比于政治和哲学,文学更富有想象力,陶渊明的桃花源足够后人一代一代地去寻找、评说。
桃花源在哪里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游记名篇,造就了许多的品牌,成了今天旅游的新卖点。但让人吃惊的是,一个虚构的桃花源却几乎盖过了所有的真山水,处处自诩桃花源,人人争当武陵人。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处风景,但绝不是单纯的风景,它是被审美的汁液所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美好的事物谁不向往?在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按图索骥找到“桃花源”。《桃花源记》是一个多棱镜,能折射出每一个人心中的桃花源,而每一个桃花源里都有陶渊明的影子,一处桃源一陶翁。
对我来说,我见到的第一个桃花源是在福建武夷山市。从福州出发北上,过永安市,车停路边,有指路牌:桃花源。我说这柏油马路一条,石山一座,怎么是桃花源?主人说不急,先请下车。行几百米,果见一河,溯流而上,渐行渐深,林木葱茏,繁花似锦,两山夹岸,绿风荡漾,胸爽如洗。而半山腰庙宇民房,红墙绿瓦,飘于树梢之上,疑是仙境。折而右行,半壁之上突现一岩缝,竟容一人,曰“一线天”。我从缝中望去,山那边蓝天白云,往来如鹤。因为要赶路,我们不能如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了,但我相信穿过一线天,那边定有一个桃花源。
再沿路北上就是著名的武夷山。山之有名因二:一是通体暗红,山崖如血,属典型的丹霞地貌;二是环山有溪水绕过,作九折之状,即著名的“武夷九曲”。想不到在这景区深处却还另藏着一个小“桃花源”。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武夷山里不知过往了多少名人,朱熹就是从这里走出去开创了他的哲学流派,我觉得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名句,就是取自这个意境。明代大将军戚继光在南方抗倭之后,又被调到北方修长城,曾路过此地,在这里照影洗尘,竟激动得不想离去。他赋诗道:“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北复征蛮。他年觅得封侯印,愿学幽人住此山。”而陆游、辛弃疾在不得志之时,甚至还在这里任过守山的官职。上文提到的朱、戚、陆、辛都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人物。他们在绚烂过后更想要平淡,要做陶渊明,做一个桃花源中人。辛词写道:“今宵依旧醉中行。试寻残菊处,中路侯渊明。”
我看到的第二处桃花源,是湖南桃源县的桃源洞。人们一般认为这处景观最接近正宗的桃花源,况且国内毕竟也就只有这一个以桃源命名的县。这里除山水幽静外,更多了文化的积淀,史上多有文人来此凭吊,孟浩然、李白、韩愈、苏轼等人都留有诗作。由此可见桃花源早已不是一个风景概念,而是一种文化现象了。
我看到的第三处桃花源是在湖北恩施,这里是湘、鄂、渝交界的武陵山区,陶渊明是今江西九江人,其活动区域不在这一带。但阴差阳错,这山却名为“武陵”,而《桃花源记》正好说的是武陵人的事。当地人以此附比桃花源也算言之有据,比别处更多一点骄傲。况且,这里地处偏远,至今还有极浓的世外桃源的味道。
桃花源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
心中的桃花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确是以艺术的魅力,激起了我们千百年来对理想社会和美好山水的不断追求。但更有意义的是,他设计出了一个人心理的最佳状态,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永远平和自然,永葆一颗平常心。他以亲身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接着又用自己的作品定格、升华、传达了这种感觉。他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埋下了一颗桃花源的种子,无论如何斗转星移,岁月更换,后人只要一读陶诗、陶文,就心生桃花,暖意融融,悠然自悟,妙不可言。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家应该具有诗人的思维,他说哲学最好的表达方式是诗歌。陶渊明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他始终是用诗歌来表现人生。
陶渊明一生大多身处逆境,但他却永远开朗。不是说这逆境不存在,而是他能逆来顺推,化烦躁为平和。他以太极手段,四两拨千斤,将愁苦从心头轻轻化去,让苦难不再发酵,或干脆转为一坛美酒。马克思说:“受难使人思考,思考使人受难。”陶渊明对辞官后的农耕生活要求并不高,“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已应阳”,粗茶淡饭而已。但他却从这种清苦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和审美的享受,“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陶渊明对死亡的思考更是彻底,并有一种另类的美感。他说:“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在那个年代,如此彻底的唯物主义让人吃惊。
龚自珍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梁启超说:“这位先生身份太高了,原来用不着我恭维。”说是不用“恭维”,但历来研究、赞美他的人实在太多。他的思想确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这种达观精神几乎成了后人处世的楷模。如果你抚摸着陶渊明之后的历史画卷,就会听到无数伟人、名人与他的共鸣,而这些人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群山高峰啊。于是我们就会发现,一股从遥远的桃花源深处发出的雷鸣,在历史的大峡谷中,滚滚回荡,隐隐不绝。
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地去追求;他不是专业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活出了一种最好的心态。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的心中,让人不断地去追寻。
摘自《青史人物:梁衡经典思想美文》 梁衡 著,东方出版社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谓家喻户晓,一篇只有三百二十字的散文能流传一千六百年,传唱不衰,其中必有它的道理。
这篇文章连同陶渊明最流行的诗作,大约是我在孩提时代,为习文识字,被父亲捉来读的,当时的印象也就是文字优美、故事奇特而已。直到年过花甲,才渐有所悟,一篇好文章原来是要用整整一生去阅读的。反过来,一篇文章也只有经过读者的检验,岁月的打磨,才能称得上是经典。
凡是经典的散文总是说出了一种道理,蕴含着一种美感,让你一开卷就沉浸在它的怀抱里。《桃花源记》就是这样的文字。
《桃花源记》想说什么
一般人都将《桃花源记》看作是一篇美文小品。它确实美,朴实无华,清秀似水,而又神韵无穷。但正是这美,有时让人望美驻足,而忽略了它更深一层的含义。《桃花源记》顶着“美文”的名,始终在文人圈子和文章堆里打转转,殊不知它的第一含义在政治。
陶渊明所处的晋代自秦统一天下已六百年,陶渊明是个知识分子,骨子里心忧国家,要踏破不平救黎民、治天下,年轻时他就曾一人仗剑游四方。你看他的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绝不只是一个东篱采菊人写出的。所以鲁迅说陶渊明除了“静穆”之外,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但是上层的利益集团已经形成,哪能容得他这个书生撼动呢?他便写了那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他向往尧舜时那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生活,向往《山海经》里的神仙世界,向往古代隐士的超尘绝世。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县令回家十六年之后的五十七岁时,写成了这篇三百二十字的《桃花源记》。作者纵有万般忧伤压于心底,却化作千树桃花昭示未来,虽是政治文字却不骄不躁、不偏不激,于淡淡的写景叙事中,铺排出热烈的治国理想,这种用文学翻译政治的功夫真令人叫绝。但这时离他去世只剩下六年了,这篇政治美文可以说是他一生观察思考的结晶,是他思想和艺术的顶峰。历史竟会如此相似,陶渊明五仕五隐,范仲淹四起四落。范仲淹那篇著名的政治美文《岳阳楼记》,是在他五十八岁那年写成的,离他去世也只剩六年。
这两篇政治美文都是作者在生命的末期总结其一生之跌宕,积其一生之情思,发出的灿烂之光。不过范文是正统的儒家治国之道,提出了一个政治家的个人行为准则;陶文却提倡老子的无为而治,绘出了一幅幸福社会的蓝图。
陶渊明是用文学来翻译政治的,在《桃花源记》中他塑造了这样一个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社会,一种轻轻松松的生活,人人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在这里没有阶级,没有欺诈,没有剥削,没有烦恼,没有污染。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陶渊明是在晋太元年间(376—396年)说这些话的,我们就算它是“桃源主义”吧,但他确实开了一条政治幻想的先河。当政治家们为怎样治国争论不休时,作为文学家的陶渊明却轻轻叹了一声:“不如不治。”然后提笔濡墨,描绘了一幅桃花源图。这正如五祖门下的几个佛家大弟子,为怎样消除人生烦恼争论不休时,当时还是个打杂小和尚的六祖却在一旁叹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性本自由,劳动最可爱,本来无阶级,平等最应该。不是政治家的陶渊明走的就是这种釜底抽薪的路子。
陶渊明只是以憧憬的心情写了一篇短文。武陵人误入桃花源,陶渊明误入政治思想界,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幻想竟引来了这么多的试验版本。相比于政治和哲学,文学更富有想象力,陶渊明的桃花源足够后人一代一代地去寻找、评说。
桃花源在哪里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游记名篇,造就了许多的品牌,成了今天旅游的新卖点。但让人吃惊的是,一个虚构的桃花源却几乎盖过了所有的真山水,处处自诩桃花源,人人争当武陵人。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处风景,但绝不是单纯的风景,它是被审美的汁液所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美好的事物谁不向往?在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按图索骥找到“桃花源”。《桃花源记》是一个多棱镜,能折射出每一个人心中的桃花源,而每一个桃花源里都有陶渊明的影子,一处桃源一陶翁。
对我来说,我见到的第一个桃花源是在福建武夷山市。从福州出发北上,过永安市,车停路边,有指路牌:桃花源。我说这柏油马路一条,石山一座,怎么是桃花源?主人说不急,先请下车。行几百米,果见一河,溯流而上,渐行渐深,林木葱茏,繁花似锦,两山夹岸,绿风荡漾,胸爽如洗。而半山腰庙宇民房,红墙绿瓦,飘于树梢之上,疑是仙境。折而右行,半壁之上突现一岩缝,竟容一人,曰“一线天”。我从缝中望去,山那边蓝天白云,往来如鹤。因为要赶路,我们不能如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了,但我相信穿过一线天,那边定有一个桃花源。
再沿路北上就是著名的武夷山。山之有名因二:一是通体暗红,山崖如血,属典型的丹霞地貌;二是环山有溪水绕过,作九折之状,即著名的“武夷九曲”。想不到在这景区深处却还另藏着一个小“桃花源”。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武夷山里不知过往了多少名人,朱熹就是从这里走出去开创了他的哲学流派,我觉得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名句,就是取自这个意境。明代大将军戚继光在南方抗倭之后,又被调到北方修长城,曾路过此地,在这里照影洗尘,竟激动得不想离去。他赋诗道:“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北复征蛮。他年觅得封侯印,愿学幽人住此山。”而陆游、辛弃疾在不得志之时,甚至还在这里任过守山的官职。上文提到的朱、戚、陆、辛都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人物。他们在绚烂过后更想要平淡,要做陶渊明,做一个桃花源中人。辛词写道:“今宵依旧醉中行。试寻残菊处,中路侯渊明。”
我看到的第二处桃花源,是湖南桃源县的桃源洞。人们一般认为这处景观最接近正宗的桃花源,况且国内毕竟也就只有这一个以桃源命名的县。这里除山水幽静外,更多了文化的积淀,史上多有文人来此凭吊,孟浩然、李白、韩愈、苏轼等人都留有诗作。由此可见桃花源早已不是一个风景概念,而是一种文化现象了。
我看到的第三处桃花源是在湖北恩施,这里是湘、鄂、渝交界的武陵山区,陶渊明是今江西九江人,其活动区域不在这一带。但阴差阳错,这山却名为“武陵”,而《桃花源记》正好说的是武陵人的事。当地人以此附比桃花源也算言之有据,比别处更多一点骄傲。况且,这里地处偏远,至今还有极浓的世外桃源的味道。
桃花源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
心中的桃花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确是以艺术的魅力,激起了我们千百年来对理想社会和美好山水的不断追求。但更有意义的是,他设计出了一个人心理的最佳状态,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永远平和自然,永葆一颗平常心。他以亲身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接着又用自己的作品定格、升华、传达了这种感觉。他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埋下了一颗桃花源的种子,无论如何斗转星移,岁月更换,后人只要一读陶诗、陶文,就心生桃花,暖意融融,悠然自悟,妙不可言。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家应该具有诗人的思维,他说哲学最好的表达方式是诗歌。陶渊明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他始终是用诗歌来表现人生。
陶渊明一生大多身处逆境,但他却永远开朗。不是说这逆境不存在,而是他能逆来顺推,化烦躁为平和。他以太极手段,四两拨千斤,将愁苦从心头轻轻化去,让苦难不再发酵,或干脆转为一坛美酒。马克思说:“受难使人思考,思考使人受难。”陶渊明对辞官后的农耕生活要求并不高,“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已应阳”,粗茶淡饭而已。但他却从这种清苦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和审美的享受,“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陶渊明对死亡的思考更是彻底,并有一种另类的美感。他说:“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在那个年代,如此彻底的唯物主义让人吃惊。
龚自珍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梁启超说:“这位先生身份太高了,原来用不着我恭维。”说是不用“恭维”,但历来研究、赞美他的人实在太多。他的思想确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这种达观精神几乎成了后人处世的楷模。如果你抚摸着陶渊明之后的历史画卷,就会听到无数伟人、名人与他的共鸣,而这些人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群山高峰啊。于是我们就会发现,一股从遥远的桃花源深处发出的雷鸣,在历史的大峡谷中,滚滚回荡,隐隐不绝。
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地去追求;他不是专业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活出了一种最好的心态。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的心中,让人不断地去追寻。
摘自《青史人物:梁衡经典思想美文》 梁衡 著,东方出版社
本文链接:千年未散的桃源梦http://www.sushuapos.com/show-6-16502-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