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时代在流动,每个人存在的痕迹终将被冲走。影片最后的落幅,每一扇窗子背后都可能住着一个被“冲走”的人。如果我们终将对彼此无能为力,那么“看见”本身便成为了极端重要的一个动作——至少这一刻,我们知道,我们都在拼命以人的姿态生存——而这也是最基本的共识。唯有如此,往后,我们才能谈论权利,谈论生活,谈论爱与时间。
胡阿姨抱着泡沫做的巨大恐龙蛋走进画面,一只恐龙脑袋在背篓里晃来晃去。她扛着一人高的蘑菇走过街头,脑袋被巨大的菌杆挤得偏到一边。街上的人与她保持距离,朝她抛去疑惑的一瞥。摄影师的镜头执着地跟随着她。
一位“奇怪的老婆婆”、“捡破烂的”,如果仅仅与胡阿姨擦肩而过的话,我们也许会留下这样的印象。她背着箩筐,腰杆笔直,靠捡垃圾、卖废品维生,每天煮别人丢掉的剩饭,即便只捡到狗粮也不在意。
导演试图记录她,于是这部电影诞生了。在他执着而冷静的镜头里,一个完整而立体的人物形象被描摹出来。从那些生活的碎片中,我们看到胡阿姨的心结、执念与原则。
“被抛弃,同时收留着所有被抛弃的人事物”,大概是胡阿姨的写照。曾经她在银行工作,做过贷款担保人,后来被连带背了十几万三角债。胡阿姨觉得自己“有罪”,对不起家人,对不起社会群众,于是选择自我放逐。她拒绝在自己身上花钱,也拒绝接受子女的好意,自甘情愿地选择“捡渣渣”的生活。
那些胡阿姨从自己身上撇开的财富与关怀,被全然赋予了她身外的物与人。胡阿姨总能发现被遗弃的宝藏,比如那个恐龙蛋、巨型蘑菇,还有各种被别人丢掉的玩偶、灯具、盆栽。在十八梯,她用别人不要的东西搭建出一片自己的花园,花园里有一座废品堆成的“雪莲山”,一个半身模特模型端坐在蘑菇下,那是她的“平安卫士”。在树梢,她挂上一串宇宙灯、假葡萄,祝不存在的孙子星宇成为一名有出息的宇航员,祝眼睛残疾的儿子少斌依然能够“硕果累累”。所有的物件上面,是一把永远撑开的彩虹伞。
她也收留经济困难、无家可归的人。花园深处是一家她经营的小旅馆,3元钱住一晚,不结账也没关系,需要借钱也没关系。她对身外的一切,总是抱以绝对的信任与善良。飞速发展的时代列车递给她车票,她一口拒绝,留守在自己的废墟花园里,但又会帮每一个将要赶不上车的人买票。
这是一个善良的老婆婆,同时又有点傻,傻得让人心疼。她的故事,导演一拍就是九年。我们借由那台晃悠悠地跟在胡阿姨身后的摄像机,看见了一个原本那么容易被忽略、被抹除的普通人的脚印。导演温柔地发现了这一切,关注着这一切。
同时,他又平和地,甚至冷静地目视着这一切。
这是一部没有旁白、没有滤镜、没有艺术加工、没有戏剧冲突、没有台词设计、没有剧情主线、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结局”的电影。导演直白地走在胡阿姨身后跟拍,他的镜头有点晃,在几个主要人物之间流动,毫无构图可言。剪辑的成品,也近乎只是一个个素材的堆叠。镜中人物的生活场景和生活语言,还有镜头本身,构成了影片全部的表达。观众看不出剧情的起承转合,也没有天降一位恶霸与胡阿姨形成冲突。可以说,导演全然放弃了影片的故事性。因而,会有观众在观影后评价:导演缺乏解释力,电影的剪辑过于温吞,长达九年的叙事冗长而不够清晰。但笔者认为这样的批评是舍本逐末的。
首先,笔者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总结这种风格:不加修饰的平视。近距离的手持镜头跟拍,就像在拍一位我们亲近的朋友。我们与胡阿姨之间没有距离,仿佛是她身边的一个影子,以最客观、平和的视线旁观她生活的全部。而以时间顺序直接拼接的剪辑模式,也是对社会生活本身的还原。导演所做的这一切服务于纪录片“纪实”的需求,同时极大程度上削弱了观众对电影的虚幻感。这是对影片真实性的绝对忠诚——导演放弃一切艺术方面的巧思,只为呈现一份原始而真实的现实记录。
对于一位电影导演而言,这注定是一场复杂的取舍。但毕竟运镜、场景、构图的选择,都应以拍摄目的为第一要义。当我们将镜头对准一个本就同我们一样的普通老百姓的时候,这种不美化、不卖惨、不讨好的平视镜头,已经是足够,甚至是最完美的选择了。我们不需要像描绘物品那样在影片里添油加醋,也不需要像商业电影那样在影片里琢磨剧情走向。对于当下的我们而言,最重要而也是最欠缺的,恰是这样一个严肃、客观、全面认识身边百姓的视角。
在这种温柔的平视视角之下,观者自然而然成为了体验者。在没有旁白介绍、没有剧情暗示的社会叙事下,我们所能获取的信息实则全然来自于电影人物的生活动作,而这与我们在日常中接受到的信息高度重合。观者习惯性地按生活中的思维模式处理所见段落,同时也获得生活般细腻深刻的观影感受。例如,描绘胡阿姨生活的艰难,导演只需要拍摄她捡一盘剩饭来煮的镜头,情绪细腻的人就会被嬢嬢强烈的不配得感所冲垮。又如,电影并不运用旁白或蒙太奇的手法展开困难群众的群体形象,那一位位困囿于现实的人都藏在房间阴暗的角落、大街远处的剪影、或人物平凡的交谈中。“只有一条腿的杂耍人”、“双腿尽失的老者”,他们在胡阿姨的闲聊话语中短暂出场,埋进观者的潜意识。而我们一旦抓住这个线索,就遐想到镜头之外尘埃之中的全部。
在电影的展露之下,从温柔的平视和身临其境般的体验里,我们终将回到对自己灵魂的逼视。本质上,所有这些真实而完整的刻画,都是为了让观者主动从心底寻回获得一层本就应有的认知:那些隐身在社会边缘角落里的朋友,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老百姓,也都是有自我尊严、有内心的执着与挣扎、而选择拼命生存的人。
扎根于平等、真实、完整、尊重的认知,正是人文关怀的开始。
电影里,不止有胡阿姨,还有她饱受眼疾困扰的儿子少斌,因为身体上的残障,像正常人一样就业对他来说已经很难,而且他还未婚,丧失了活着的欲望。还有智力障碍被抛弃的小刘,他找不到工作,就和胡阿姨一起卖废品吃剩饭,但一夜之间就消失在茫茫人潮里,我们和胡阿姨就再也找他不见。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否认自己存在认知滤镜与标签化倾向,就像本文开始时所述:我们只会看到“她是一位‘奇怪的老婆婆’、‘捡破烂的’”。这部作品打破了我们的这种固有思维,强制我们以一种不曾有过的姿态重新阅读社会边缘的隐身者。他们不是被时代拿去交易的、牺牲掉的筹码,也不是旁人日常生活中充当背景板的稻草人,他们一样真实存在。
有人期待着,导演最后将会揭露:胡阿姨母子的生活已经变好,于是我们怀着希望与憧憬等待。但影片末尾,十八梯的破败平房装修成了古色古香的文化街,少斌指着干净整洁的石板望向母亲:这里是花园。在他们背后,台阶两侧开出真正的鲜花。胡阿姨终于不再折腾,搬进少斌的公寓。少斌因为单眼失明被辞退,每月领一千八百元的退休工资,他母亲坚定而英气的脸上,渐渐冒出老年斑。在最后一组镜头里,胡阿姨蹲在门口,浇花。植物依旧是她从垃圾堆中捡来的,挂着可爱的红漆动物玩偶,如今茂盛如春。生活没有变坏,也没有变好,这便是纪录片所收录的全部了。
时代在流动,每个人存在的痕迹终将被冲走。影片最后的落幅,每一扇窗子背后都可能住着一个被“冲走”的人。如果我们终将对彼此无能为力,那么“看见”本身便成为了极端重要的一个动作——至少这一刻,我们知道,我们都在拼命以人的姿态生存——而这也是最基本的共识。唯有如此,往后,我们才能谈论权利,谈论生活,谈论爱与时间。(赵紫晶)
导语:时代在流动,每个人存在的痕迹终将被冲走。影片最后的落幅,每一扇窗子背后都可能住着一个被“冲走”的人。如果我们终将对彼此无能为力,那么“看见”本身便成为了极端重要的一个动作——至少这一刻,我们知道,我们都在拼命以人的姿态生存——而这也是最基本的共识。唯有如此,往后,我们才能谈论权利,谈论生活,谈论爱与时间。
胡阿姨抱着泡沫做的巨大恐龙蛋走进画面,一只恐龙脑袋在背篓里晃来晃去。她扛着一人高的蘑菇走过街头,脑袋被巨大的菌杆挤得偏到一边。街上的人与她保持距离,朝她抛去疑惑的一瞥。摄影师的镜头执着地跟随着她。
一位“奇怪的老婆婆”、“捡破烂的”,如果仅仅与胡阿姨擦肩而过的话,我们也许会留下这样的印象。她背着箩筐,腰杆笔直,靠捡垃圾、卖废品维生,每天煮别人丢掉的剩饭,即便只捡到狗粮也不在意。
导演试图记录她,于是这部电影诞生了。在他执着而冷静的镜头里,一个完整而立体的人物形象被描摹出来。从那些生活的碎片中,我们看到胡阿姨的心结、执念与原则。
“被抛弃,同时收留着所有被抛弃的人事物”,大概是胡阿姨的写照。曾经她在银行工作,做过贷款担保人,后来被连带背了十几万三角债。胡阿姨觉得自己“有罪”,对不起家人,对不起社会群众,于是选择自我放逐。她拒绝在自己身上花钱,也拒绝接受子女的好意,自甘情愿地选择“捡渣渣”的生活。
那些胡阿姨从自己身上撇开的财富与关怀,被全然赋予了她身外的物与人。胡阿姨总能发现被遗弃的宝藏,比如那个恐龙蛋、巨型蘑菇,还有各种被别人丢掉的玩偶、灯具、盆栽。在十八梯,她用别人不要的东西搭建出一片自己的花园,花园里有一座废品堆成的“雪莲山”,一个半身模特模型端坐在蘑菇下,那是她的“平安卫士”。在树梢,她挂上一串宇宙灯、假葡萄,祝不存在的孙子星宇成为一名有出息的宇航员,祝眼睛残疾的儿子少斌依然能够“硕果累累”。所有的物件上面,是一把永远撑开的彩虹伞。
她也收留经济困难、无家可归的人。花园深处是一家她经营的小旅馆,3元钱住一晚,不结账也没关系,需要借钱也没关系。她对身外的一切,总是抱以绝对的信任与善良。飞速发展的时代列车递给她车票,她一口拒绝,留守在自己的废墟花园里,但又会帮每一个将要赶不上车的人买票。
这是一个善良的老婆婆,同时又有点傻,傻得让人心疼。她的故事,导演一拍就是九年。我们借由那台晃悠悠地跟在胡阿姨身后的摄像机,看见了一个原本那么容易被忽略、被抹除的普通人的脚印。导演温柔地发现了这一切,关注着这一切。
同时,他又平和地,甚至冷静地目视着这一切。
这是一部没有旁白、没有滤镜、没有艺术加工、没有戏剧冲突、没有台词设计、没有剧情主线、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结局”的电影。导演直白地走在胡阿姨身后跟拍,他的镜头有点晃,在几个主要人物之间流动,毫无构图可言。剪辑的成品,也近乎只是一个个素材的堆叠。镜中人物的生活场景和生活语言,还有镜头本身,构成了影片全部的表达。观众看不出剧情的起承转合,也没有天降一位恶霸与胡阿姨形成冲突。可以说,导演全然放弃了影片的故事性。因而,会有观众在观影后评价:导演缺乏解释力,电影的剪辑过于温吞,长达九年的叙事冗长而不够清晰。但笔者认为这样的批评是舍本逐末的。
首先,笔者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总结这种风格:不加修饰的平视。近距离的手持镜头跟拍,就像在拍一位我们亲近的朋友。我们与胡阿姨之间没有距离,仿佛是她身边的一个影子,以最客观、平和的视线旁观她生活的全部。而以时间顺序直接拼接的剪辑模式,也是对社会生活本身的还原。导演所做的这一切服务于纪录片“纪实”的需求,同时极大程度上削弱了观众对电影的虚幻感。这是对影片真实性的绝对忠诚——导演放弃一切艺术方面的巧思,只为呈现一份原始而真实的现实记录。
对于一位电影导演而言,这注定是一场复杂的取舍。但毕竟运镜、场景、构图的选择,都应以拍摄目的为第一要义。当我们将镜头对准一个本就同我们一样的普通老百姓的时候,这种不美化、不卖惨、不讨好的平视镜头,已经是足够,甚至是最完美的选择了。我们不需要像描绘物品那样在影片里添油加醋,也不需要像商业电影那样在影片里琢磨剧情走向。对于当下的我们而言,最重要而也是最欠缺的,恰是这样一个严肃、客观、全面认识身边百姓的视角。
在这种温柔的平视视角之下,观者自然而然成为了体验者。在没有旁白介绍、没有剧情暗示的社会叙事下,我们所能获取的信息实则全然来自于电影人物的生活动作,而这与我们在日常中接受到的信息高度重合。观者习惯性地按生活中的思维模式处理所见段落,同时也获得生活般细腻深刻的观影感受。例如,描绘胡阿姨生活的艰难,导演只需要拍摄她捡一盘剩饭来煮的镜头,情绪细腻的人就会被嬢嬢强烈的不配得感所冲垮。又如,电影并不运用旁白或蒙太奇的手法展开困难群众的群体形象,那一位位困囿于现实的人都藏在房间阴暗的角落、大街远处的剪影、或人物平凡的交谈中。“只有一条腿的杂耍人”、“双腿尽失的老者”,他们在胡阿姨的闲聊话语中短暂出场,埋进观者的潜意识。而我们一旦抓住这个线索,就遐想到镜头之外尘埃之中的全部。
在电影的展露之下,从温柔的平视和身临其境般的体验里,我们终将回到对自己灵魂的逼视。本质上,所有这些真实而完整的刻画,都是为了让观者主动从心底寻回获得一层本就应有的认知:那些隐身在社会边缘角落里的朋友,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老百姓,也都是有自我尊严、有内心的执着与挣扎、而选择拼命生存的人。
扎根于平等、真实、完整、尊重的认知,正是人文关怀的开始。
电影里,不止有胡阿姨,还有她饱受眼疾困扰的儿子少斌,因为身体上的残障,像正常人一样就业对他来说已经很难,而且他还未婚,丧失了活着的欲望。还有智力障碍被抛弃的小刘,他找不到工作,就和胡阿姨一起卖废品吃剩饭,但一夜之间就消失在茫茫人潮里,我们和胡阿姨就再也找他不见。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否认自己存在认知滤镜与标签化倾向,就像本文开始时所述:我们只会看到“她是一位‘奇怪的老婆婆’、‘捡破烂的’”。这部作品打破了我们的这种固有思维,强制我们以一种不曾有过的姿态重新阅读社会边缘的隐身者。他们不是被时代拿去交易的、牺牲掉的筹码,也不是旁人日常生活中充当背景板的稻草人,他们一样真实存在。
有人期待着,导演最后将会揭露:胡阿姨母子的生活已经变好,于是我们怀着希望与憧憬等待。但影片末尾,十八梯的破败平房装修成了古色古香的文化街,少斌指着干净整洁的石板望向母亲:这里是花园。在他们背后,台阶两侧开出真正的鲜花。胡阿姨终于不再折腾,搬进少斌的公寓。少斌因为单眼失明被辞退,每月领一千八百元的退休工资,他母亲坚定而英气的脸上,渐渐冒出老年斑。在最后一组镜头里,胡阿姨蹲在门口,浇花。植物依旧是她从垃圾堆中捡来的,挂着可爱的红漆动物玩偶,如今茂盛如春。生活没有变坏,也没有变好,这便是纪录片所收录的全部了。
时代在流动,每个人存在的痕迹终将被冲走。影片最后的落幅,每一扇窗子背后都可能住着一个被“冲走”的人。如果我们终将对彼此无能为力,那么“看见”本身便成为了极端重要的一个动作——至少这一刻,我们知道,我们都在拼命以人的姿态生存——而这也是最基本的共识。唯有如此,往后,我们才能谈论权利,谈论生活,谈论爱与时间。(赵紫晶)
本文链接:《胡阿姨的花园》:当一名导演揭开“一个群体”的隐身衣http://www.sushuapos.com/show-7-24475-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