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晒伤可通过物理遮挡、使用防晒霜、避免强光时段外出、晒后修复护理、补充抗氧化食物、穿戴防晒衣物等方式实现。晒伤通常由紫外线过度暴露引起,表现为皮肤红肿、灼痛、脱皮等症状。
1、物理遮挡
选择UPF50+的防晒伞或宽檐帽可直接阻挡紫外线。深色密织面料比浅色更有效,伞面直径建议超过100厘米以覆盖肩部。阴天仍需遮挡,云层仅能过滤部分紫外线。搭配太阳镜可预防眼周光老化。
2、使用防晒霜
广谱防晒霜需同时标注SPF和PA值,户外活动选择SPF30以上及PA+++产品。二氧化钛等物理防晒剂适合敏感肌,化学防晒需出门前20分钟涂抹。每2小时补涂一次,游泳后立即重涂。注意耳后、颈后等易遗漏部位。
3、避开强光时段
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强度占全天的80%,此时段应减少户外停留。树荫仅能削弱50%紫外线,水面、雪地会反射加剧晒伤风险。可下载紫外线指数APP实时监测,指数超过6时需加强防护。
4、晒后修复护理
出现皮肤发红时立即冷敷,使用含芦荟凝胶或泛醇的修复霜。避免抓挠脱皮部位,可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严重水疱需就医处理,医生可能开具卤米松乳膏预防感染。修复期停用含酒精的护肤品。
5、补充抗氧化食物
每日摄入200克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番茄红素可通过熟番茄补充。坚果中的维生素E与绿茶多酚协同抗氧化。深色蔬菜如菠菜含叶黄素,三文鱼提供欧米伽3脂肪酸,均有助于减轻光损伤。
6、穿戴防晒衣物
专业防晒衣应有UPF认证标签,涤纶材质优于棉质。深红色或藏青色衣物比白色防护更强,湿水后防晒效果下降需及时更换。防晒手套与护颈面罩适合长时间户外工作者,骑行时需搭配防晒袖套。
日常需建立防晒习惯,阴天紫外线强度仍可达晴天的70%。儿童皮肤更薄应选用物理防晒产品,老年人需注意药物光敏反应。长期户外工作者建议每2年进行皮肤镜检查,发现异常色素沉着及时就诊。游泳、滑雪等场景需采用防水型防晒霜配合硬防晒,高原地区即使冬季也要坚持防护。晒伤后3天内避免二次暴晒,修复期间使用温和氨基酸洁面,持续观察是否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本文链接:学习六种方法也不怕晒伤皮肤http://www.sushuapos.com/show-9-74321-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女性必须警惕三种妇科疾病的症状
下一篇: 头发毛躁是什么原因10妙计解决头发毛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