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周刊独家专访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
人物介绍 陈振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在印学、金石学领域中,西泠印社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均拥有“头部”地位,可谓一枝独秀。西泠印社始终秉持“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宗旨,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焕发新的活力。
7月22日,“百廿风华 播芳六合——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正式开幕,有关西泠印社讨论再次成为行内热点。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接受新快报收藏周刊独家专访时强调,西泠印社不仅注重匠艺技术的传承,更致力于将篆刻艺术升华为一种能够“检讨历史、影响历史”的大“艺”。近年来,西泠印社在已有的篆刻评展基础上,通过公募征稿、命题创作等方式,引领篆刻艺术突破单一风格局限,形成多元包容的“大印学观”,推动篆刻从技艺走向学术与文明的广阔领域。这一理念以“学科交叉”和“文明交融”为支柱,旨在将中国印学与世界文化连接,最终确立“篆刻学”的独立学科地位。
在陈振濂看来,西泠印社之所以百年来令人着迷向往,是有一部可以讲无数生动有趣故事且有一大堆谜团尚待解密的社史。它足可以引发公众好奇心而形成令人猜测的社史悬念。
■陆俨少西泠揽胜图轴
■王一亭缶庐讲艺图轴
■潘天寿秃鷲图轴
“为往圣继绝学”
收藏周刊:我们如何理解西泠印社宗旨里的“保存金石”的意义?
陈振濂:民国初年,西方考古学进入中国,传统金石学衰弱沦落、渐趋消失。但西泠印社的先辈们以创新意识进行“反向思维”:对已衰败无根的“金石学”进行了重整与“重振”。涉及古代金、石、甲、玉、竹木、砖瓦、镜铭、封泥,专门进行“铭刻学”“传拓术”(全形拓)、“拓片题跋”的倡导,并有意使之关联到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古器物学与考古文物博物之学。
西泠印社的创新,吸收先进理念的同时,不赞成倾向于“一面倒”地学习西方模式的时髦;而更多时候则会冷静地表现在“为往圣继绝学”。“金石学”在西泠印社的复兴“重振”,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当代例子。
■酸寒尉印(边款)。
■酸寒尉印(白文)。
收藏周刊:对“金石学”的重视,可以说是西泠印社的立社之基,而在前些年,你们再次提出“重振金石学”,有何深意?
陈振濂:2008年时,提出“重振金石学”,以上接原有的“保存金石”创社宗旨精神而更趋于具体化项目化,从而推动篆刻艺术在坚守本位基础上的大升级和大拓展。篆刻本来作为一项“技艺之学”,却能积极主动与五千年大文史衔接,从而丰富和扩大了西泠印社“印学”的学术艺术的范围和品质。
百年西泠印社,当然必须全面依靠匠艺技术的卓绝,但篆刻艺术更应该融入历史和文化,成为可以检讨历史、影响历史的大“艺”。“重振金石学”就是我们的杀手锏。
收藏周刊:西泠印社过去的辉煌都有目共睹,在近年来,它又是如何做到引领当代篆刻创作风气的?
陈振濂:在已有的篆刻评展基础上,以公募征稿为平台,重新建立篆刻艺术认知的整体观。评展的功能过去是汇聚集合已有的优秀作品,是总结和归纳。现在我们特别强调西泠的“引领”即牵引作用;其宗旨是:超越过去奉为金科玉律的一技一家一派的固定界域,尽量推出囊括所有古玺印篆刻的样式风格,从而形成新的篆刻艺术价值观。比如从2004-2015年十年之间,命题考试科目陆续有“汉白文将军印”“浙派”“宽边朱文小玺”“圆朱文”“唐宋官印”“封泥”“多字印”“元押”“玉印”“鸟虫篆”等,以及近年的“以篆入印”“斩截之迹”诸创作命题。使篆刻家不断形成大印学观,彰显出取法多样的时代性。
优秀的匠师个人终其一生反复锤炼,其目标和视野是固定单一的,而历史发展必定是多元的。篆刻要从技能上升为艺术表现,必须广纳古代各种经典而不偏执。即使手不能至,也应该心向往之、目注视之。西泠印社在这方面,二十年来有领先之功,先声夺人,已成气候。
■王褆隶书八言联
促成独立的“篆刻学”学科地位
收藏周刊:您提到的“大印学观”是个怎样的概念?
陈振濂:从2003年百年社庆以后,经过十八年的反复思考蕴蓄,直到2020年,才开始清晰准确地推出“大印学”这个时代亟需的通用概念。“大印学”有两个支柱,一是“学科交叉”;二是“文明交融”。立足于传统的从古玺印到篆刻艺术的已有丰厚积累为基础:增加“学科交叉”项,是希望连接到金石学和文史考古学;增加“文明交融”项,是使印章的世界性与西泠印社与生俱来的国际性交汇,可以使“大印学”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西泠印社倡导“大印学”,最后必然会促成独立的“篆刻学”学科地位;从而可以与社会学、文艺学、历史学诸学科相融相生。这是维护我们的专业尊严的大问题。
收藏周刊:西泠印社一直能够保持学术引领的形象和地位,基于怎样的文化基因?
陈振濂:在印学、金石学领域中,西泠印社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核心中的核心”的“头部”地位,和一骑绝尘、引领学术风气的影响力,是基于“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指引。
例如,在十年前,我们从零开始,去研究代代传承的经典篆书印以外的“图形印”。先主动组织召开了2016年的《图形印与非汉字系统印章国际研讨会》、2018年的《世界图纹与印记国际研讨会》,预先作了充分的旨在建立“认知”的理论准备。其后则有2019-2021年的 《印·世界:“一带一路”·图形印全国展览》开始,总共举办三届(2023、2024、2025),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探索经验,开始有条件去关注篆刻的“古”“今”“中”“外”,开一代新生面。
我们深知,只有当西泠印社以创新思维,跟随时代与国家发展步伐,勇吃螃蟹,率先建立起“世界印章史”大视野并以我们西泠擅长的“图形印”形式,才能有效地参与国家大文化大外交活动。上个月的联合国总部展览,以及在欧洲、南美的“图形印”展览成功举办,即是明证。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张芃昕
艺术顾问(排名不分先后)
陈金章 梁世雄 刘斯奋 许钦松 梁 江 陈永锵 方楚雄 林淑然
张绍城 卢延光 周国城 李鹏程 许鸿飞 刘思东 卢德平 叶其嘉
■统筹:李世云 ■采编:梁志钦 管瑜 曾贵真
本文链接:“重振金石学”是西泠印社的杀手锏 专访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http://www.sushuapos.com/show-1-47321-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