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中小学生研学参观公木纪念馆。赵斌摄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每当歌声响起,人们的脑海中就闪现出人民军队英勇顽强、无坚不摧的形象。激昂澎湃、雄浑壮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总能唤起军人的热血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军人不怕牺牲、奋勇向前。这首歌的词作者,正是河北辛集人、著名诗人公木。
我第一次知道河北辛集那座小城,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因为要做纪念公木先生的系列广播节目,我知道了那里便是先生的故乡。从那时起,这座小城的名字就深深刻进了我心里。
今年4月,河北的朋友邀请我到辛集做客,我欣然答应。此前,我曾给辛集市的中小学家长做过两次线上的家庭教育分享,也算缘分不浅。当然,我还有个隐秘的小心思:那里是我多年心心念念的地方,这次一定去拜谒公木先生的纪念馆。
1988年8月,公木先生在书房手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奖牌。 张菱儿供图
一
初春时节,从春寒料峭的吉林长春到繁花绽放的河北辛集,乘坐高铁只需一天的工夫。而对一个人的追忆、怀念,却会持续几十年。
1998年10月30日公木先生仙逝后,我曾去先生家中拜访了他的夫人吴翔老师,并在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制作播出了一期文学专题节目《向着太阳歌唱——怀念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公木》,作品播出后听众反响强烈。2021年,我的散文集《倾听》入选中国作家协会建党百年重点扶持项目,其中首篇便是献给公木先生的长篇散文《向着太阳歌唱》。
在先生离开我们的近30年里,在流淌的时光里,我与他的联结反而渐渐多了起来。每年的八一建军节,或是与先生相关的那些重大纪念日,吉林广播电视台总会播送他作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与《英雄赞歌》;从先生曾居住的地方,到他工作过的吉林大学南校区,我的脚步时常与他当年留下的足迹重叠,恍惚间,仿佛他就在前方,身影忽隐忽现……
辛集于我,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小城,而是哺育了一位杰出诗人、杰出学者的地方。它目送年轻的公木先生走进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洪流中,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并看着他保卫、歌唱故乡和祖国。
感谢公木先生的孙女、儿童文学作家张菱儿的引荐,让我结识了辛集公木纪念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得知我从长春来,并为公木先生写过文章、做过节目,还在公木先生工作过的吉林大学文学院担任客座教授,这位工作人员放下手头的工作,全程陪同我和朋友参观并为我们讲解。我们这次去了在辛集市图书馆四楼的纪念馆。
静静地阅读纪念馆的每一块展板、每一篇文字、每一张图片、每一件手稿,一切都仿佛拉近了我与先生的距离,仿佛让我再次得见他的敦厚笑容、得闻他的谆谆话语,感受到他的呼吸与脉动……这与以往参观其他博物馆、纪念馆的感受完全不同,也与同去的朋友们的感受有所差别。我更像是来拜见一位既有过面交、更神交已久的导师,来寻找那些散落在时光深处的信息密码。
在纪念馆“风华少年 立志报国”这一篇章,公木先生15岁时的照片深深吸引了我。照片中的他浓眉大眼,鼻梁高挺,阔嘴厚唇,透着一派忠厚英武之气,正应了他早年的名字——张松甫,如青松一样的男子。后来先生又改名张松如,成为著名诗人后又以“公木”为笔名。从一张张图片和文字解读中,我更详尽地了解了他早年求学和投身革命的履历。
公木1910年出生于辛集北孟家庄一个农民家庭,8岁入私塾,后村里开办初级小学,公木成为新型学校的首批学子。1922年春,公木升入与本村相邻的深泽县河疃村高级小学,古典文学的种子在他心里扎根;14岁,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直隶省立第七中学;18岁,他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在学习古典文学的同时,对革命文学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北师大读书时,他就是黎锦熙、吴承仕等著名学者的得意弟子。
公木先生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早已为他日后成为优秀的诗人、学者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先生晚年完成《老子校读》和《老子说解》两部力作,1994年5月在山东鹿邑举办的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先生提交的论文独树一帜,获得特别奖;《老子说解》于1995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925年,公木先生读中学时。 张菱儿供图
二
一个人经历哪些事情、逢遇哪些人,往往会影响他最终成为怎样的人。特殊的人生际遇,都在潜移默化改变着他的思想,影响着他的行止。有个重要信息我通过这次参观才知道,那就是公木与鲁迅的交往。
1932年的冬天,公木与他的两位同学王志之、潘炳皋拜访了在北京探亲的鲁迅先生。那时的公木因参加纪念南昌起义两周年活动和主编进步刊物,曾两度被捕入狱。而经过革命风雨洗礼,他已成长为一名共青团员,并担任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北师大小组组长。鲁迅先生热情地接待了这几位进步青年,还请他们吃茶,又和大家畅谈了文艺与政治等问题。和敬仰已久的大家交谈,时间似乎变成了吝啬的家伙,这些热爱文学、追求理想的年轻学子多希望再一次聆听这位文学家、思想家的教诲。幸运的是,访问结束后,鲁迅先生欣然接受他们的请求,去北师大做一次演讲。
1932年11月27日下午1时,公木永远忘不了校园露天操场上群情激昂的场面。他和王志之租车将鲁迅接到北师大。在呼啸的北风中,在两千名学生的热情期待和注目中,鲁迅先生做了《再论“第三种人”》的演讲。整个过程,公木一直守候在鲁迅身旁。
当年,公木还珍重地把这些经历记录了下来。他把那次拜访写成《鲁迅先生访问记》,发表在1933年6月出版的北平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文艺月报》创刊号上。关于那场演讲,他则写下文章《永远新鲜的记忆》。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一名热爱文学的青年与文学大师这样亲近的交往,究竟会给他的人生和创作带来多大影响,也许谁也无法估量——相信公木先生本人是最有发言权的。曾作为学术助手在公木先生身边工作整整七年的郭杰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提道:正是在鲁迅先生的引导之下,公木从一名文学青年蜕变为左翼作家,确立了以诗为武器,投身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
1945年,公木先生在本溪时。 张菱儿供图
三
我们一边参观,一边聊着,时而回想起一段段美好的记忆。
忽然,我眼前一亮,这不是开国大典的照片吗!照片下介绍公木先生的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个为苍生谋福祉的年轻政党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公木是这个先进群体中的一分子,是冲破黑暗迈进光明的见证者、记录者。身为诗人的公木诗情翻涌,他一刻也等不了,在回长春的列车上,在一张小茶几上,铺开稿纸,写下了火热的诗句:
我们走上了宽阔的
通往社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底大道。
枯了的井又冒着清泉,
干了的河床又涌现着波涛。
新中国底太阳披着彩虹,
从灿烂的东方底地平线上,
轰响着升起来了,升起来了!
…………
多么熟悉的诗句!这让我牵出一段拨动心弦的记忆。2018年9月13日晚,吉林大学鼎新楼掌声不断。吉林大学原创音乐舞蹈史诗——《吉人天下》正在演出,我和学生曲梓华在晚会上共同朗诵了先生的这首诗。
2018年,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二十载。在国庆节即将来临之际,吉林大学校史馆安排的这个节目别有深意。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六十九载风雨春秋;这一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四十周年,神州大地已然换了人间。先生若能看到今日之盛世,定会续写更恢宏壮阔的颂歌吧。
2010年至今,我被吉林大学文学院聘为客座教授、研究生合作导师,在公木先生曾经工作执教的地方传道授业解惑,我从不敢懈怠。冥冥中似有先生的精神激励着我——每每走在教学楼,脚步愈发坚定,内心也更从容。虽未曾亲耳聆听先生授课,但这么多年研读他的作品与经历,早已如得真经。在吉林大学校园里,我经常在广播站、操场上、演出中听到学子们高唱《吉林大学校歌》。这首歌是公木先生在1996年学校建校50周年时创作的。我特别喜欢最后的几句:
跨越黄河,跨越长江,跨越太平洋。
人比山高,脚比路长,
跨越新世纪去迎接轰响的红太阳。
吉林大学赵雨教授曾担任过公木先生的助手,他接受我采访时讲起先生创作校歌的初衷,他说公木先生晚年专注于学术研究,歌词的创作数量大大减少。吉林大学邀请他写校歌,先生也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先生将他从中年到晚年关于哲学、美学和古典文化的学术思考,折射在他歌词的意境中。我记得先生曾跟我谈过校歌中“红太阳”的意象,他说这是诗歌中对于改变世界和超越自我的一种广阔胸怀的象征。他特意谈到,在古典诗歌中,红日也常是超越自我和改变世界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象征。
他认为社会向一个新的社会形态转型发展,一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次则是从近代开始,中国向世界开放她的胸怀,所以先生用太平洋的意象来表达中国透过这种古典文明的现代转化,实现社会的转型和文化的复兴。这是对一代年轻人的期许。所以吉林大学校歌中有跨越新世纪的意向,他特别希望年轻人能够在21世纪完成这个任务。
1990年5月,公木先生在延安宝塔山。张菱儿供图
四
公木先生一生追求光明,对“太阳”这一意象情有独钟。
他1939年在延安创作了《八路军进行曲》。这是公木在抗日烽火中与作曲家郑律成共同创作的组歌《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那雄浑磅礴的气势,是有血性、有正义感的青年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爆发出的真实情感,是对八路军这支威武之师的赤诚讴歌。
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古有荆轲的勇毅赴死,近有诸多抗日将领的壮烈殉国,舍生取义的精神在这片热土上传承千年。身为“战士诗人”的公木,在青年时代离开故乡辛集时,也是怀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信念投身抗战的滚滚洪流中,他希望早一天把侵略者赶出去,让自己深爱的家乡和祖国辽阔的疆土到处盛开自由和平的鲜花。
歌唱太阳的队伍终将被太阳照亮,这份对光明的执着追求,也让这首战歌在时代浪潮中不断焕发生机。《八路军进行曲》后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将此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我们在一块展板前驻足,上面是1942年5月公木先生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时的照片。这让我想起1992年记者采访先生时,这位82岁的老人仍难掩心中澎湃,操着浓重的辛集口音回忆道:“当年,我是唯一一个以部队文艺工作者身份被邀请参加会议的。当我接到请柬时,有说不出的兴奋。会前,毛主席同每个人握手致意。跟在他身旁的周扬同志介绍:‘这是公木——《八路军大合唱》的词作者。’毛主席点头笑一笑对我说:‘写兵好,唱兵好,演兵好。’”
人生途中无论遭遇哪种坎坷,公木先生都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太阳会普照大地。先生曾说:“如果我不坐几次牢,不亲身参加抗战,不亲自作抗战时事研究,那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歌词的。”
你听,这是先生为自己七十九岁生日所作的述怀诗《假如》:“假如让我得重生,定必这般约略同;尽管迷离离失落,依然轰响响光明。”
再过两年,将迎来建军百年的伟大时刻。可以想见,到了那时,会有更多人唱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东方红》《英雄赞歌》……也会更加深切地追忆从河北辛集走出去的公木先生。(红雨)
本文链接:太行风|军歌嘹亮http://www.sushuapos.com/show-1-47652-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