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曹媛 深圳报道
位于上海静安区的一家康养社区中,一位“老克勒”清晨在周边街区遛弯后,转身在附近老店品一杯意式咖啡;在深圳市福田区某康养机构里,一位老人刚结束社区组织的书法课程,步行到附近餐厅与老友喝早茶……
记者发现,越来越多养老机构/康养社区开进了市中心。如以中国平安为代表的综合金融机构,作为康养社区核心参与方,纷纷在市区核心地段布局康养社区。
今年10月,平安旗下康养社区“颐年城·静安8号”正式开业,选址于上海核心地段,东依静安寺,西接张园,构建起了“15分钟康养生活圈”。
这种“嵌入城市日常”的养老场景,也日益受银发群体青睐。多位养老/康养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吸引长者入住主要有“三要素”——交通通达性好、医疗资源丰富、生活配套成熟(如商场、餐厅等)。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3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超30%。赛迪顾问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但同时,当前市场存在“低端服务扎堆、高端产品稀缺、中端供给断层”的结构性矛盾。
银发族“就近养老”“个性化养老”“医养结合”等多元化养老需求日益迫切,养老产业正站在供需重构的关键节点。
供需错配:从养老“孤岛”渐归城市
越来越多养老社区选址城市中心背后,折射出当前养老市场的供需错配。
从需求端看,部分城市中高收入银发群体的养老需求正从“生存保障”向“生活享受”升级。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比2020年提高1.1岁,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在此背景下,不少“活力老人”的养老需求,已超越了对助餐、助浴等基础服务的需求,转而追求医疗保障、文化社交、自我实现等多元价值。
更重要的是,“原居安老”理念是中国人朴素的情感诉求。对比远离城市的郊区养老社区,多数长者倾向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养老,方便子女探访及日常出行,不愿因入住康养社区与原有社交圈脱节。
从供给端看,结构性缺口则更为显著。业内人士分析称,当前养老市场服务呈现“服务分层失衡”特征,市场“低端服务扎堆、高端产品稀缺、中端供给断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长者的多元化养老需求难以被满足。
同时,医养结合机制薄弱、服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有效供给的短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正高级会计师方国斌公开的一组数据显示,“超80%的老年人希望就近获取医疗服务,但仅有3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备康复服务功能。”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养老/康养机构落户城市核心地段,这种“城芯养老”模式凭借资源聚合优势,逐渐成为破解供需错配的路径之一。
其中,平安集团旗下的“颐年城・静安8号”康养社区便是典型代表。“颐年城・静安8号”于2025年10月正式开业,选址于上海核心地段,东依静安寺,西接张园,构建起了“15分钟步行可达的康养生活圈”——3公里左右范围内可覆盖多家三甲医院,如华山医院、华东医院等,静安嘉里中心、久光百货等商业地标以及剧场、音乐厅等文化场所,让长者既能享受专业照护,又能延续原有生活方式。
据悉,“平安臻颐年”康养社区主张在繁华“城芯”选址,从深圳蛇口出发,相继落地广州、上海、杭州、佛山等城市的核心地段,四通八达的交通带来了丰盈便利的医疗、文化、商业等区位资源。
“这个时代有很多年长者受过良好教育,有自己的社会网络,有生活方式偏好,也有持续参与社会的能量。这样的年长者就不会再是社会生活的‘退出者’,而将是人生新阶段的‘参与者’,‘城芯’地区就是参与发生的天然土壤。”一位养老专家分析称。
险企入局:“保险+服务”推动养老模式升级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需求逐步释放,保险公司已成为康养社区的核心参与者。
从市场需求看,对于高净值客户而言,保单背后的养老服务品质、医疗资源稀缺性,已成为投保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从保险行业逻辑看,养老社区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大且依赖稳定现金流,这与险企中长期资金配置需求形成天然契合。
更重要的是,险企拥有庞大的存量客户资源、丰富的金融产品体系和医疗资源整合能力,能够构建“保险+服务”的商业闭环。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保险行业共规划并实施了包含在建与已建成的养老社区项目共计129个,较2022年同期增长了22.9%。2024年,行业保持持续增长态势,部分大型保险公司单年度新增项目数量超20个,全行业累计投资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建成并处于建设阶段的床位总数超15万张。
值得注意的是,险企入局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填补养老市场供给缺口,还在于通过“保险金融产品+医疗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动养老服务模式的进一步升级。
如今,“生态协同”“医险协同”等理念逐渐成为行业共识——险企普遍通过整合金融机构、医院/康复机构、科技企业等资源,构建从金融保险、健康管理、疾病诊疗到长期照护的全周期服务链条。
以平安集团为例,在社区端,其通过自建或合作等模式,打造集居住、医疗、康复、文娱等于一体的综合康复养老社区,还能提供“整合式医疗”,满足长者健康管理、慢病管理、急救响应、康复医疗、赋活治疗等各类就医需求,每个板块均能实现信息共享互相联动;在居家端,聚焦“医、食、住、养、护”需求,提供适老化改造、智能监测、上门护理等解决方案。
2023年,中国平安集团更是将整体战略升级为“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驱动,这是两个规模巨大、增长性强且高度协同的赛道,两个赛道都超过20万亿,“在长寿社会、银发经济时代,医疗养老将成为我们的核心服务,可以有效地解决客户的核心痛点,打造平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公开介绍称。
养老期待:从“保障基本”到“品质享老”
“养老不仅是‘活着’,更是‘有品质地生活’。”这句话既道出了长者的迫切养老需求,也是中国养老产业的转型方向。
这种转型,首先体现在养老资源供给的丰富。以平安“颐年城・静安8号”为代表的康养社区,其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地理位置近”,更在于依托“城芯”资源构建的“医康养一体化”服务生态:险企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让康养社区实现“居住、医疗、照护、文娱”衔接,满足老年人“高品质享老”需求。
其次是服务理念的升级。据平安人寿董事长特别助理兼康养事业部总经理王宇科介绍,平安臻颐年基于“七维健康”理念,打造了完整的服务体系和权益,除了身体健康,还提出了情绪健康、精神健康、职业健康、经济健康、社交健康和认知健康。
“我们不只是提供服务,更是搭建平台让长者实现自我价值。”王宇科介绍,未来社区还会开展摄影、书法、各种非遗大师课程、运动健康讲座等,满足长者养老的“价值需求”。
另外,科技赋能为“享老”生活提供了底层支撑。如颐年城・静安8号配备了毫米波雷达、紧急呼叫等科技系统,据王宇科介绍,这些科技设备背后是一整套风险干预流程,比如长者出现长时间不出门、窗帘未开等异常行为,物联网设备会第一时间捕捉信号;一旦长者触发紧急呼救或跌倒雷达报警,依托平安的应急响应优势,3到5分钟内医护团队就能到场开展应急响应。
据悉,平安臻颐年还实现了人体、环境、设备三大维度的物联网互联。“客户入住时,通过智能一体机做生化检测,可完成健康档案基础评估。”据王宇科介绍,社区内的睡眠床垫、心脏功能贴等设备,还能实时监测身体变化,及时预警健康风险;环境维度则实现全屋智能护理,空气、温湿度、窗帘灯光等可远程控制,长者外出前调好参数,回家就能享受舒适环境。
从丰富养老资源供给到升级养老服务理念,再到升级科技赋能等,险企入局康养产业犹如一条“鲶鱼”——以高品质服务为切入点,带动全行业标准提升,进而推动养老产业从“保障基本”向“品质享老”加速转型。
本文链接:从养老“孤岛”渐归城市,“城芯享老”如何破解品质服务缺口?http://www.sushuapos.com/show-1-52581-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