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化生产方式的兴起,人机协同成为新的工作常态。产业工人能适应这些变化吗?中交二航局双柳基地电焊机器人操作员丁明天的答案是:“能!”
丁明天是湖北黄冈麻城人,1995年,他应聘进入二航局双柳基地,成为下料班的一名电焊操作员。
“那时候工作环境简陋,设备基础,特别是夏天还要穿很厚的工作服,焊点温度达到五六十摄氏度,不时飞溅的钢花,稍不注意就可能烫伤。”丁明天回忆道。
丁明天在操作机器焊接。受访单位供图
2023年12月,二航局新引入机器人焊接生产线等先进设备,焊枪被智能面板所取代。别人还在对新技术观望犹豫时,丁明天第一时间报名,成为第一批学习机器操作的工人。
手工焊接需要的是人的经验、技巧和判断力,而自动化焊接设备的“大脑”是预设的程序,焊接机器人工作快、质量高,但只能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工作,缺乏应对突发状况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这就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进行把关。虽说从事了近30年手工作业,短时间内要把焊枪换“智”枪,丁明天转型难度可不小。
为了适应控制系统,他晚上回宿舍反复模拟操作界面;看不懂控制逻辑,他就查资料、问技术员,一笔笔抄写流程。
在实操中,他渐渐总结出“经验+数据”的方法,把多年积累的传统焊工经验转化为参数输入建议,开始能熟练驾驭机器人。他甚至主动提出工艺优化意见,帮助班组一起提升整体焊接效率。“机器人不会出错,但也不会思考。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少犯错,干得更准。”丁明天说。
8月7日,机器轰鸣的工作车间里,丁明天正穿梭于各台焊接机器人之间,指导着新型“工友”工作:触摸屏幕、“嗒嗒嗒”输入一串指令后,精准的数据便可控制每一道焊缝的走向、温度和深度,一条条机械臂便开始上下挥舞,焊接声、加工声、打磨声此起彼伏,焊接机器人在闪烁的电弧光映衬下开始了工作。
随着智能化的铺开,焊接机器人开始逐步取代人工。如今,丁明天的工作从“操作焊枪”变为“操控流程”;他的角色,从焊接操作员变为焊接“程序员”。
“每一道焊缝,焊的都是安全和责任。不论是用手工焊,还是用机器人焊,我们都必须对它负责。”丁明天说。
本文链接:老焊工有了机器人“新工友”http://www.sushuapos.com/show-11-24544-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我国高纬度特短生育期油菜育种获突破
下一篇: “中国工程科技2040发展战略丛书”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