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吴艳宏研究团队,利用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迹地,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和生信分析,系统解析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共现网络、磷循环功能基因(PCGs)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生物有效磷(Bio-P)的关系,揭示了成土早期微生物促进土壤磷生物有效性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上。
研究发现,成土初期群落多样性较低且组装过程受确定性因素主导,假单胞菌门(Pseudomonadota)等磷溶解优势菌群率先定殖,并通过pqqE、pqqB、gcd等无机磷溶解基因显著提升Bio-P水平。中期蓝藻(Cyanobacteria)占优势,通过有机质累积提高C:P比,并依赖3-Phytase、phoD等有机磷矿化基因释放有效磷。后期群落功能由专一化向多样化转变,磷获取不再是主导功能。整体上,微生物形成了“早期快速溶解矿物磷—中期持续矿化有机磷”的阶段性互补策略,有效缓解低磷胁迫。
该研究阐明了成土初期微生物促进磷有效性提升的机制,明确了关键类群与功能基因在不同阶段的作用路径,为理解冰川退缩区等极端环境中养分循环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关键证据,并为高山生态系统原生演替与恢复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gcb.70419
本文链接:成土早期微生物促进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提升http://www.sushuapos.com/show-11-25241-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下一篇: 植食性昆虫群落时空稳定性驱动因素被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