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刚刚闭幕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浙江农林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博士倪勤学团队研发、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出品的系列栀子产品成为展会新“网红”。这场高校科技与乡村农产品的携手,演绎了精彩的“出海”故事——短短数日,已达成数项国际贸易合作意向,总金额可观。
栀子原产中国,与牡丹、银杏、水杉齐名,是海外公认的对世界影响深远的中国原产植物。栀子产业投资少、见效快、省工时、易操作,是山地开发、农民致富的优质选择。
2011年前后,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紧跟研究热点,成立栀子生物科技研究所,开始聚焦栀子在食品领域的创新应用。倪勤学团队发现,栀子果肉和种子含油量高达20%-25%,与大豆相近;每亩栀子果可产油 30kg左右,比山茶油高出 10kg,是极具潜力的新型特色木本食用油来源。而且,栀子90%的活性功能成分尚未被充分利用,开发前景广阔。
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有着栀子种植传统。近年来,当地依托先发优势,在浙江农林大学“科技副总”倪勤学的技术支持下,通过品种改良、精深加工技术突破、拓展食品领域新用途,集成全产业链技术,开发栀子系列产品,并引进栀子深加工企业,探索出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让栀子这个“金疙瘩”成为村民的“致富果”。
倪勤学团队长期扎根下姜村种植与精深加工一线,团队聚焦栀子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通过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025年,倪勤学受聘为浙江骄栀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副总”,带领团队组建浙江淳安栀子科技小院。
在团队的技术指导下,下姜村已收集栀子品种二十余个,选育出4个果用、花用优良品种,建成20余亩种苗基地及千余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时,团队完成了不同产地、不同工艺的栀子花、果中50多种香气、60多种活性成分及七大营养素的鉴定,优化了藏红花素、环烯醚萜等活性成分的制备工艺,形成提取物标准制剂。相关成果已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
目前,下姜村及周边栀子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拥有6个种植大户、1家精深加工企业,主要种植山栀子和水栀子两个品种。已开发栀子果油、栀子饭宝、栀子藏红茶等系列产品,还打造了栀子产品展示中心、栀子民宿、夜景演出等农旅融合场景,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本文链接:浙农林大研发栀子产品亮相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http://www.sushuapos.com/show-11-28230-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