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微纳电子材料与无源集成团队在《科学》上发表研究论文,为提升自组装空穴传输层及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电池的稳定性开辟了新途径。
前期,该团队围绕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电池核心技术开展了系统攻关。团队在钙钛矿晶体缺陷调控和新型空穴传输层设计等方向取得系列创新成果,成功实现了单结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超过26%、工作稳定性超过1000小时的性能提升。
为进一步突破单结钙钛矿太阳电池的Shockley-Queisser理论极限,钙钛矿/晶硅叠层技术被视作实现更高效率的关键路径。然而,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中关键的自组装空穴传输层在老化过程中易出现结构有序性衰退,严重制约了叠层电池的长期稳定性。
团队基于在单结钙钛矿太阳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针对该问题提出原位构筑交联自组装空穴传输层的新策略。该方法在稳定空穴传输层结构的同时,有效增强了钙钛矿界面的钝化效果与晶体薄膜质量。同时,团队成功制备出光电转换效率超过34%的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电池,在65℃高温环境中连续工作1200小时后,效率仍保持初始值的96%以上。该研究为提升自组装空穴传输层及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电池的稳定性开辟了新途径。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y6874
本文链接: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效率破34% 稳定性获提升http://www.sushuapos.com/show-11-28696-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研究者发布前瞻综述厘清隐藏自旋锁定效应
下一篇: 顾诵芬:设计自己的飞机,保卫祖国的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