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8月13日电 (宋亚芬)近日,一段题为“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回应‘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我们在教育消费者变成熟’”的短视频引发争议,随后视频被删除。
对于争议的实质,有专家认为,这其实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边界该如何划定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品牌研究所所长段淳林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直言,高端消费者并不需要“被教育”。
在段淳林看来,高端消费行为背后,体现的是由品质、服务、审美与身份表达共同构成的综合价值。只要产品体验与品牌承诺相匹配,价格敏感度自然下降;而大众市场的价格敏感,更多根植于收入结构与生活刚需。显然,试图依靠“教育”去改变价格敏感度并不现实。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品牌不用说清楚标准。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信息不对称和丰富的市场供给使得“唯价格论”极易占上风,高端品牌有责任把其溢价的来龙去脉讲明白――从产地与品种、采后分级与糖酸比、冷链温控与损耗率,到通路服务与售后保障,形成一条可被消费者验证的“品质证据链”。
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也强调,所谓“消费者教育”不应是立场高于用户的说教,而是通过更聪明的传播,把看不见的价值变成看得见、可体验、可复验的事实:例如产地直播与可视化分级、门店现场切面与糖度展示、盲测与小型品鉴会、可追溯编码与批次质检公示等,让消费者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被“灌输结论”。
在如何沉淀长期忠诚度上,多位受访者的共识是:单点“讲故事”或一次性惊艳的产品难以支撑复购,关键在于“多维价值+一致性交付”。
段淳林认为,尊重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不以单一价值判断去“统一”消费者,才是高端品牌应有的姿态;忠诚度来自品质价值的稳定供给、情感与文化价值的持续耕耘、精神与社交价值的恰当链接。从内容与体验方面来看,品牌承担着“解释而非评判”的任务:少用“你不懂”的姿态,多用“标准差异―口感/耐储表现―价格构成”的顺序把逻辑讲清楚,让消费者通过一次次一致的体验做出理性选择。
“上述维度需要被制度化为可复制的流程与节点。”段淳林进一步举例,可用“锚点款”树立体验上限、用“基准款”提供稳定确定性、用小批量的产区或季节限定保持新鲜感;可在线下以统一的选果/检验流程、标准化服务细节与明确的坏果包换、到家时效承诺来降低不确定性;可在线上定期披露质检与损耗数据、用用户口碑和NPS(客户净推荐值指标)回路优化产品与服务,确保“讲清楚、做得到、可复验”三者同时成立。
詹军豪则补充,心智占位需要将品牌故事与品质标准绑定,让消费者把品牌与“稳定的高品质体验”“可辨识的身份与审美”建立强关联,忠诚才有情感与认知的双重基础。
詹军豪具体分析,在定价上可依据分级与服务差异建立清晰价阶,避免“一口价”掩盖品质层级,同时使用预售与订阅、门店自提与到家配送的差异化定价,让不同消费者根据自身需要、按场景“组合购买”;在服务上把成本转化为信任资产,明确“坏果判定―赔付/补发”的标准与时效,公开冷链温控曲线与到店/到家的SLA(服务水平协议)表现,用透明和确定性抵消溢价的心理阻力。
“要在品质与价格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供给侧的效率同样重要。”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建议,从供应链入手减少无效成本:通过产地直采与长期合作来锁定质量与采购成本,以规模化采购配合精细分级分拣,缩短周转链路、降低损耗与物流费用。
综合受访专家观点,“消费者教育”如果意味着俯视式的价值评判,往往只会激发反感;如果转化为标准与流程的透明化、体验与证据的可复验化,则是高端品牌履行沟通责任的应有之义。把无形价值变成有形证据,把承诺变成稳定交付,高端品牌自然能在尊重差异与清晰解释之间,赢得长期的信任与忠诚。(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袁媛
本文链接:品牌大咖说丨高端消费的正确打开方式:不迎合也不训诫http://www.sushuapos.com/show-3-152013-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