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 黄土塬上,产业兴;多元发展,富路宽。近年来,甘肃省通渭县立足资源禀赋,深耕特色产业,精心构建起“畜、果、药、新、织”多点发力、协同并进的产业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澎湃动能。
“畜”势勃发 种养循环增动能
通渭县紧扣“以养殖业牵引农业结构升级”思路,锚定“做大牛羊、稳定猪禽”目标,全力打造草畜循环产业园,构建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
鸡川镇养殖户张全胜是产业发展的领头雁。他的养殖场内,300头肉牛膘肥体壮,饲养员正手持木锨给牛添草料。 “不仅自己养,还带着乡亲们一起养。”张全胜探索的“代种代养”模式, 已带动村里成立4家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家牛存栏超100头,“种养结合、粪肥还田”的循环路径使得养殖收益更稳定。
图为通渭鸡川镇泉生锦农牧合作社内150头能繁母牛争相吃草. 李和 摄
政策扶持市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华家岭镇班家岔村青年孙伟,正式看准家乡养殖前景和政策红利,依然返乡。“引进130只羊和10头牛,政府给我补贴了9.5万元。政策这么好,自己更要用心经营。”孙伟对养牛信心满满。
产业链也在加速完善。运行两年多的马营牛羊交易市场,已完成交易额超6000万元。“过去靠商贩压价,现在市场竞价,一头牛就能多卖600元。”马营镇养殖户高振忠深有感触。总投资近6000万元的屠宰场及肉类储备库项目主体已完工,9月底投用后,将补齐加工短板,推动形成“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闭环。
“果蔬”盈枝 田间地头结硕果
初秋的通渭,田间地头丰收景浓。北城铺镇高原夏菜基地里,辣椒挂满枝头。“本地辣椒色度好、无农残,内蒙古、山东客商抢着要!“亩产8000到10000斤,扣除成本净收入约3000元,根本不愁销。”基地负责人黄望兵喜笑颜开。
图为通渭北城铺5400亩辣椒喜获丰收 张徐晟 摄
陇川镇郭咀村的千亩果园里,套袋青苹果压弯枝头。果农牛来儿在果园除草,他说:“我的15亩果园,连续三年挂果,年收入五六万元以上。”村里以“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打造3000亩山地苹果示范基地,今年引进秦脆、瑞阳等新品种提质增效。
“全镇3.6万亩果园,年产值1.3亿元。”陇川镇副镇长刘建斌介绍,冷库、交易市场和冷链物流中心解决了贮藏难题,即便遭遇霜冻,果农自救后仍丰收在望。
今年,通渭县以义岗蔬菜产业示范园为核心,带动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年育苗能力高达1亿株,贮藏能力在5万吨以上。并积极推进蔬菜冻干、烘干、打浆、预制四类深加工生产线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带动蔬菜产业链产值突破8亿元。
“药”香四溢 道地药材铺富路
时下,襄南镇500亩黄芩正值盛花期,淡紫色花海随风起伏,沁人心脾的药香里,藏着通渭道地中药材的生机。
通渭自然条件优越,孕育出金银花、黄芪、黄芩等丰富药材。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达35万亩,预计年产量超16万吨,全产业链产值33亿元。“通渭金银花”获中国绿色食品认证,“通渭黄芪”跻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025年更获评“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
图为务工人员在黄芪地理除草 张赛 摄
两个月前,在2025年金银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暨中药材产业招商大会上,签约中医药深加工、温泉康养等19个项目,总投资31.9亿元,为产业注入强劲资金动能。
从田间到车间,全产业链体系日渐完善。总投资1.24亿元的中药材产业园将于9月底投运;5家加工企业、70个合作社协同新增的50户合作社,联动12个金银花烘干车间、11个产地初加工车间,年交易量达5.5万吨,交易额11亿元。
同时,通渭县还推动“中医药+温泉康养”融合,以县医院医养康复楼等为抓手,发展中医理疗与休闲旅游;鼓励企业开发保健食品、药膳等,年内计划推出超5个康养产品,产值破2000万元。
“新”能澎湃 绿色电力亮新途
鸡川镇的山梁上,又一批风电机组巍然矗立。总投资5.6亿元、装机容量100MW的鸡川风电场项目现场,机器轰鸣,建设正酣。该项目包含18台单机容量5.6MW的风机,预计年发电量2亿度。“8月底完成所有机组安装,9月初并网发电。”项目经理梁浩添说。
图为通渭鸡川镇10万千瓦风电项目现场 陈佰万 摄
目前,通渭县已建成并网新能源项目总装机146.24万千瓦,其中风电120万千瓦,光伏26.24万千瓦,累计发电量99.4亿千瓦时,成为甘肃第三个、陇中首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为破解新能源电力波动难题,通渭县布局储能产业。易恒宸100MW/400MWh独立储能项目犹如“巨型充电宝”,可在风光资源充沛时储电,匮乏时放电,稳定电网供需。“它能储存400兆瓦时电,相当于十万户家庭单日用量。风大存电,天阴放电,电网运行更平稳。”项目负责人许宏雷说。
通渭的储能布局不止于此。国内首个“压缩空气+锂电池”组合式网侧共享储能电站创新示范项目,与易恒宸储能电站形成“双重保障”,有效改善地区电源出力特性,强力支撑打造陇中重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和定西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
“织”就新篇 服装产业稳就业
“哒哒的机声、跳动的指尖、舞动的布条……”在通渭,西布猫、探越服饰、甘肃西海金服等服装企业,正成为拉动就业、驱动增长的新引擎。
在西布猫纺织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床品流水线全速运转。这家2023年11月签约的企业,2024年就跃升为规上企业,2025年更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我们主要以订单生产为主,年产值稳定在2000万元左右。”公司办公室主任周永焕说。
图为西布猫职工在绣花机前做定位工作 李和 摄
探越服饰深耕通渭八年,从扶贫车间跃升现代化工厂。210名员工中75%为陪读妈妈。“‘计件工资+弹性工时’模式既能照顾孩子,每月还能赚四五千元。”职工马娟平满意地说。
甘肃西海金服于2023年9月投产,投资800万元建成数字化生产线,与太平鸟、探路者等10余个品牌深度合作,产品甚至伴随南极科考队远征。160名员工中吸纳了21名脱贫群众,人均月薪3500元。
为聚合发展,通渭县投资5500万元打造服装产业园,整合37家企业,着力构建年产500万件以上、集“研发-设计-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服装产业基地,可稳定就业1500人以上,带动1600余人灵活务工,人均月收入达3500元以上。
“上半年园区服装企业产值破4亿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通渭县工业园区副主任王永东介绍,服装产业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也为陪读人群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李娟)
本文链接:甘肃通渭:多元产业铺就增收振兴路http://www.sushuapos.com/show-5-65485-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全国大学生红色研学活动在江西铜鼓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