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刚过去的9月20日,是第37个“全国爱牙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作为人体健康的第一道屏障和生命质量的重要基石,在人口老龄化加剧、长寿时代来临的当下,口腔健康对民众整体健康的影响愈发显著。
然而,当前我国居民的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缺牙问题在老年群体中尤为突出。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74岁人群的平均存留牙数远低于健康标准,全口或半口缺牙比例显著。更值得关注的是,口腔治疗,尤其以种植牙为主的缺失牙修复费用负担沉重。
事实上,在消费医疗领域,素有“金牙银眼铜骨”的说法,牙科凭借其高需求与发展潜力,长期被作为“最吃香”的医疗科目之一。为破解种植牙“天价”难题,2023年,我国种植牙集采全面落地,进口植体均价降幅超过50%,部分高端品牌降幅甚至超过70%。政策红利让曾经的“天价种牙”逐渐走向普惠。
如今,种植牙集采政策已实施近三载,行业格局迎来哪些变化?泰康口腔市场产品部总经理成昱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集采初期由于患者对价格认知不足,容易被低价吸引,外部竞争压力明显加大。但从长远看,这两年的混战状态已近尾声,整体正朝着更稳定的方向发展。”
“目前种植牙价格已基本触底,单纯依靠低价抢占市场的粗放模式已难以为继,只有真正做到合规经营、坚守医疗本质、注重服务品质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持续发展。”成昱虹进一步补充。
政策发力破“天价”
“老掉牙”常被视为自然现象,但这一观念已被现代医学颠覆。牙齿缺失不是年龄的必然结果,而是需要及时干预的疾病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8020”计划明确指出,80岁老人应至少保留20颗功能牙,然而现实情况令人担忧。
日前发布的《长寿时代安心种牙白皮书》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牙齿保有率平均仅为8颗,远低于美国的26颗。这种巨大的差距不仅体现在口腔健康上,更深刻影响着老年人的全身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破解我国老年人口腔健康保障难题,尤其是缓解种植牙治疗费用过高导致的“看牙贵”问题,国家层面率先出台专项治理政策,推动口腔医疗服务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2022年9月,国家医保局印发《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决定采取综合施策方式推动降低口腔种植牙费用负担。其中,由四川省医保局牵头各省组建最大省际联盟,于2023年1月对种植体开展集中带量采购,推动中选产品均价降至900余元,降幅达到55%。
同年2月,相关省份陆续出台做好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专项治理的通知,明确单颗常规种植牙医疗服务价格全流程调控目标,其中,四川的调控目标最高不超过4400元;3月,四川省医保局率先在全国探索开展牙冠竞价挂网,最终有107家企业的767个产品入围,牙冠均价降至327元。
今年5月,四川省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海峰进一步公开披露,“在中选品牌上,集采前价格较高的士卓曼、登士柏、诺保科种植体系统从原采购中位价5000元降至1850元左右,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奥齿泰、登腾种植体系统从原采购中位价1500元左右降至770元左右,实现与临床需求的良好匹配。预计每年可为患者节约费用40亿元左右。”
头豹研究院也有分析指出,目前,进口品牌主导高端市场,中低端市场由韩系品牌占据。集采推进市场放量,降低了患者负担,有望显著释放治疗需求。未来,中国种植牙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高,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种植牙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继续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管理意识的加强与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中国口腔医疗服务市场规模逐年增长。种植牙市场作为口腔行业的主要市场,在政策集采降价与技术迭代的推动下,市场规模预计以20.3%年复合增速增至2030年308.6亿元,随着成功率和渗透率提升,需求持续释放。
而在市场供给端,据成昱虹分析,口腔医疗领域民营机构的市场占比早已超过公立医院,背后是供给能力、服务体验与价格优势的综合支撑,“公立医院的定位更偏向‘解决已发生的疾病’,例如患者出现牙痛、牙齿脱落等问题,会到公立医院就诊,而医保属性也决定了其难以在前期预防上投入过多精力。但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比如牙周病可能引发心脑血管问题,这些风险需要通过长期预防和管理来规避。”
“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度提升,大家不仅需要‘治好牙’,更希望‘少生病、方便看病、看好病’。民营口腔通过价格亲民、服务高效、覆盖广泛的诊疗服务,再加上长期健康管理的加持,正好满足了这些需求,也因此成为口腔医疗市场的重要力量。”在成昱虹看来,未来随着健康管理理念的进一步普及,民营口腔在守护大众口腔健康方面的作用会更加突出。”
集采降费后,“种好牙”还需迈过哪些坎?
尽管国家持续推动口腔健康事业发展,并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但《长寿时代安心种牙白皮书》也有数据显示,口腔诊疗自费比例普遍高达80%以上。种植体集采政策落地后,虽然显著降低了种植体等耗材成本,但部分机构出现的“降质降价”“价格不透明”“服务缩水”等行业乱象,反而给消费者带来了新的选择困惑和潜在风险,使得“种得起牙”与“种好牙”之间产生了新的张力。
日前,广东省民营牙科协会也在其公众号上发布“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倡议书,强调“不以低于成本价进行倾销”“不以低价引流诱导患者”“拒绝虚假折扣与价格陷阱”“拒绝通过压榨上游供应商转移成本压力”等,直指口腔行业近年来“流血降价”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据好的牙DataLab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口腔医疗服务机构“注销+吊销”2401家,数量比2023年全年多出一倍。这直接导致行业乱象加剧,创始人跑路、员工工资拖欠、患者退费无门、医疗投诉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一场信任危机正在口腔行业加速蔓延。
“当前种植牙行业良莠不齐,核心症结在于信息差。”成昱虹直指行业痛点,“消费者对种植牙的成本构成、服务价值认知模糊,普遍存在‘口腔种植是暴利行业’的误解,这让低价竞争机构有了生存空间,甚至催生出类似‘庞氏骗局’的经营模式。这类机构过度依赖互联网投放和低价引流,一旦现金流断裂,整个链条就会崩断。”
“过去很多机构重种植、轻基础治疗,因为种植效率高、利润空间大,对补牙、牙周治疗等基础项目和口腔宣教重视不足。随着集采政策推动,行业迎来结构性优化,越来越多机构开始回归医疗本质,将重心放在基础治疗和预防上。”成昱虹补充。
在成昱虹看来,“保险与口腔医疗的深度联动”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保险机制,前期为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支持,后期为复杂治疗提供保障,形成‘预防-干预-治疗’的闭环。只要消费者遵循专业的健康管理方案,后续重大治疗的发生率会大幅降低,保险赔付与医疗服务就能找到平衡,最终实现‘以预防降低医疗需求’的价值医疗目标。”
事实上,种植成功也并非一劳永逸,长期维护决定使用寿命。《长寿时代安心种牙白皮书》举例,60%以上的远期失败案例与口腔清洁不到位直接相关:菌斑持续堆积会引发种植体周围炎,最终破坏支撑骨组织。同时,忽视定期复查将埋下隐患——未及时调整的异常咬合力会加速种植体损耗,松动的基台螺丝等小问题也可能发展成结构性损伤。
当前,术后服务缺位是口腔种植领域普遍存在的行业痛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多数机构不提供系统的术后随访,种植体维护完全依赖患者自觉;二是质保条款模糊,对种植体脱落、基台损坏等情况的责任界定不清;三是修复服务收费混乱,冠体更换等常规维护项目收费过高。
这些乱象不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更危及行业健康发展。对此,业内也呼吁消费者选择医疗机构时重点关注是否使用集采目录产品、医师资质是否公示、收费明细是否完整、术后维保条款是否明确等方面。同时呼吁监管部门加强价格公示制度执行力度,建立种植体全流程追溯机制,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渠道,共同维护市场秩序。
本文链接:种植牙集采近三年,“口腔健康”如何破局前行?http://www.sushuapos.com/show-9-69510-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