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郑康喜 郭莎 赵晓晨 林典驰 茂名报道
立冬已至,但广东天气依旧温润。阳光下,位于茂名市滨海新区的石化园区内,一眼望不到头的油气管道、石化装置与仓储罐体,交替闪烁着耀眼光芒。
这是一片海边的“钢铁森林”。作为这个千亿元级项目的最早参与者之一,东华能源(茂名)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乐乐很清楚,一旦园区启动运转,茂名的经济叙事将开启全新的篇章。
茂名地处中国南海之滨、广东省西南部,享有“南方油城”“山海之城”的美誉。然而,一直以来,尽管拥有大港口和大产业,但远离珠三角地区的茂名,却长期是欠发达地区。
不过,这一切正被改写。过去3年,为破解广东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广东创新实施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大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希望“再造一个新广东”。
茂名,以多个维度的“再造”成为广东“百千万工程”的一个样本。
碳纤维、钛金属、汽车电子正成为茂名的产业新名片,这是茂名产业动力的再造;佛茂产业转移合作园里,创下项目“每周一签约、两周一落地”速度,全市工业投资持续领跑全省,这是茂名投资活力的再造;“海陆空”一体化交通网络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贸港更密切联动发展,这是茂名枢纽引力的再造。
4000亿GDP背后崛起新产业
这片石化产业园区之中,最受关注的是万吨级碳纤维项目。张乐乐介绍,该项目预计今年底投产运行首条千吨产线,明年将产出4800吨高性能碳纤维。届时,茂名将一举成为全国碳纤维的重要产地。
作为一种高性能材料,碳纤维有着广泛应用。但长期以来,我国碳纤维产能不足,大量需要通过高昂的价格进口。因此,这个总投资34.65亿元的万吨级碳纤维项目,被寄望于改变市场供需局面。
图为东华能源(茂名)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零碳产业园
对茂名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产业转型突围的宝贵契机。茂名希望借此打造一个广东集散型碳纤维生态协同发展集群,并通过碳纤维产业精确切入到高速增长的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赛道。
这也是“南方油城”破解产业传统、单一格局的缩影。当前,茂名正力推炼油向化工转、化工向材料转、材料向高端转,力图对石化产业链进行全链挖掘、深度转化,实现价值倍增。
东华能源等石化龙头企业创新性大项目的落地,正加速这一进程。早在2020年,东华能源就在茂名投资约1000亿元启动建设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利用进口烷烃资源打造世界级聚丙烯生产基地。如今,该项目已在建设中凸显出巨大的集聚效应和延伸价值,加快向碳纤维、氢能等产业链拓展。
作为江苏企业,东华能源为何“重仓”茂名?
“这是一场城市和企业、产业与市场的‘双向奔赴’。”张乐乐说,2019年,东华能源在全国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也希望能更好地开拓粤港澳大湾区这个“超级市场”。最终,东华能源选择茂名,主要是看重这座南方油城的优越区位、优良港口、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石化人才储备。
2024年,该项目一期完成产值36.6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40亿元。更重要的是,随着上游龙头企业落地,茂名石化产业延链的“蝴蝶效应”开始显现。
日前,这个占地上百平方公里的零碳产业园里,中核绿能、吉丰能源碳循环绿色新材料、科元控股丙烯酸产业园等前沿项目都正在加快建设。从初级的炼油到发展精细化工、高端材料等产业,茂名正加速构建绿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战略性主导产业。
这些新产业的发展势能,也撬动着电子信息、动力电池等更多产业在茂名集聚,进一步加速产业动能升级。2022年,茂名电白引来了欣旺达。当年12月,欣旺达投资建设的欣捷安新能源汽车电子BMS生产项目正式落地,第二年年底便实现量产。项目一期达产后年产能达300万套,基地满产可实现60亿元产值。
图为欣旺达电白基地 何伟 摄
受欣旺达落地的牵引,近年长盈科技、百强电子等企业相继落地电白,形成“链主引领、集群发展”的格局。今年1-7月,电白产业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5.3%,展现出强劲势头。
如今,茂名正聚焦“五链共建”(即茂名石化升链、零碳产业园建链、欣旺达电白基地延链、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拓链以及华南钛谷壮链共建)加快推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2024年,茂名GDP突破4000亿元大关,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达到这一能级的城市。这背后,正是茂名产业动力再造的直观反映。
招商“新招”推动工业投资领跑
对茂名而言,新产业体系的构建,既需要实现“老树发新芽”,更需要将“新苗成大树”。这对茂名的招商引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招引来更多“新苗”?茂名的探索是,以佛茂产业转移合作园为招商平台,协作分工、精准招商,探寻一条欠发达地区可持续招商引资的新路径。
距高州市区4公里的佛山(茂名)产业转移合作园(蒲康工业园),曾是一片低效的工业用地。自从佛茂对口帮扶协作开展后,这里成为诸多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轻工纺织企业的新基地。
在蒲康工业园一个占地130余亩的白色大型厂房屋顶上,“Shenling申菱”的标识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佛山上市企业申菱集团第五个研发制造基地。今年6月28日,高州申菱特种空调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年产值预计超10亿元,到2030年实现收入超20亿元,并将带动一批本地上下游供应链共同发展。
蒲康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彭进安说,申菱项目是佛茂合作园新引进项目中第28个投产的企业,也是佛茂合作园落地的首个重大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过去,高州制造业局限于简单的加工环节,缺乏大型终端产品企业。“申菱项目带动了这里金属加工产业的转型,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的互促。”
过去两年间,该园区以“每周一签约、两周一落地”的节奏,一跃成为企业眼中的投资热土。
图为佛山(茂名)产业转移合作园(蒲康工业园)。郑康喜 摄
为何企业趋之若鹜?起牵引作用的是,茂名的成本优势与招商创新的综合作用。从成本优势看,茂名工业基准地价保持在30万元/亩左右,不到珠三角的三分之一;从招商创新看,则体现在灵活、高效、精准的运作模式。
申菱项目的落地,就是由茂名地方开发平台出资拿地并代建厂房,企业前5年以租赁方式使用,5年后按约定回购。此举,有效解决了企业增资扩产时的资金压力。
更为重要的是,茂名在招商引资中,注重将地方产业新布局与企业业务新赛道结合,并通过创造市场机会和应用场景,让企业在发展中投资、以投资促发展。例如,近年,佛山照明正寻求在体育照明这一新业务板块的突破,当茂名提供应用场景之后,该企业果断在蒲康工业园区投下项目。
不断落地的投资项目,为茂名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茂名工业投资增长34.5%,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先进制造业投资更同比飙升90.2%。
截至目前,佛茂指挥部共实现签约项目137个,计划投资额517亿元;落地项目86个,计划投资额218.6亿元;已投产项目35个,预计年产值129.8亿元。10月17日的一场招商引资大会上,佛茂指挥部又推动迪鑫精密、多轴数控机床核心功能部件项目等8个优质项目集中签约落户佛茂合作园。
茂名市政府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佛茂对口帮扶协作指挥部指挥长王树斌表示,茂名经济发展动力的再造,一个核心的支撑便是招商引资能力的再造、要素配置水平的再造。
交通能级跃升激活“流量密码”
茂名产业招商的强引力中,枢纽潜能加快释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茂名地处粤、琼、桂三省(区)交汇处几何中心,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北部湾城市群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处,实际上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但是,一直以来,茂名的交通发展都存在明显短板。北上交通尚未完全打通,发展腹地受限;疏港路网有待完善,海铁联运作用不够明显,亟待加快激活交通枢纽势能。
这其中,茂名港建港条件优越,可建30万吨级码头泊位的深水良港,还是中国大陆距马六甲海峡主航道最近的港区。百年前,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就曾提出在此建港。
图为茂名博贺新港区。
穿越百年,如今茂名港正迎来加快建设。2019年,亿吨大港茂名博贺新港区正式开港,规划建设泊位约40个,设计年吞吐能力高达1.5亿吨。此外,30万吨原油码头项目在2022年启动建设,预计明年将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年吞吐量达到1600万吨左右。如今,站在博贺新港区的作业区内,巨型货轮缓缓靠泊,码头作业区车流如织、机械轰鸣,处处彰显着现代化港口的繁忙与活力。
作为国家四大进口原油接卸港之一,该港区正通过与茂名石化等本地实体企业深度联动,构建起“原料上岸—产品下海”的闭环物流链,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对此,茂名滨海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麦彬将新港区视为茂名进一步打造沿海经济带上新增长极的重大契机。他认为,特别是随着茂名广港码头铁路专用线的投入运营后,货物可从茂名港口进入更广阔的国内超大规模市场。
另一方面,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陆上交通,也正成为茂名的“流量密码”。包茂高速、云茂高速蜿蜒穿山而过,阳信高速茂名段进入交工验收阶段,设计时速350公里的广湛高铁也即将开通。
过去,茂名地处粤西一隅,远离珠三角经济重心,甚至曾被调侃“去广州比出省还难”。不过,随着广湛高铁年底通车,茂名将实现1小时左右通达大湾区核心区。这条广东交通动脉将如同一根强大的“毛细血管”将大湾区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不断输送到茂名经济“肌体”之中,为茂名全方位“融珠入湾”提供支撑。这座昔日油城,正作为一个拥有交通枢纽优势与产业发展活力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本文链接:中国城市观丨再造茂名:“百千万工程”重塑粤西新引擎http://www.sushuapos.com/show-1-52279-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