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9月20日电 题:L2新国标将给智能驾驶立“铁律”
作者 江瀚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
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或将迎来国家标准。
9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文件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构建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安全基线,要求系统只能在其设计运行条件下激活。针对单车道、多车道、领航辅助等不同功能,设置了人机交互、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数据记录等全方位安全技术要求,构建了“三重安全保障”。
笔者认为,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具有迫切的必要性。近年来,随着L2级辅助驾驶功能在市场上的快速普及,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概念的认知与实际技术能力之间存在显著错配。部分车企在营销中过度宣传辅助驾驶功能,导致用户误以为系统具备更高阶的自动驾驶能力,从而放松警惕、滥用系统,已引发多起严重交通事故。在此背景下,建立统一、刚性的安全底线标准,不仅是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举措,也是规范市场行为、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关键制度安排。
从目前的征求意见稿来看,该标准通过明确系统激活边界、人机交互逻辑、数据记录与功能安全要求,构建了“设计―使用―追溯”全链条的安全闭环,能有效填补此前监管在技术执行层面的空白。
将安全要求提升至强制性国家标准高度,传递出监管层从“鼓励创新”向“安全可控”过渡的明确信号。2025年正处于智能网联汽车从技术验证迈向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关键窗口期,L2+级功能已广泛搭载于主流车型,用户渗透率迅速提升。然而,技术野蛮生长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社会争议也日益凸显。此时出台强制性国标,表明监管部门不再容忍以“技术创新”为名忽视基本安全责任的行为,标志着行业监管逻辑从“包容审慎”转向“底线监管”。此举意在遏制过度营销和功能滥用,引导企业将安全置于技术迭代的优先位置,为后续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立法和监管积累经验。
根据标准,中小车企和新势力在研发能力、测试验证体系和合规成本上将面临一定压力。相比之下,头部车企和具备深厚工程积累的传统主机厂,以及与一级供应商深度协同的企业,更有可能快速达标。这将导致市场准入门槛显著提高,缺乏核心技术与合规能力的企业可能被边缘化甚至淘汰。
在统一的“安全标尺”下,预计企业未来的竞争焦点将从拼硬件算力转向拼安全算法、系统集成能力与用户体验的精细化运营。当所有企业都必须满足相同的安全底线时,差异化竞争将体现在: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升系统可用性、优化人机交互的及时性与友好性、降低误触发率与用户疲劳感。特别是在预期功能安全领域,对复杂场景的感知鲁棒性(反映一个系统在面临着内部结构或外部环境的改变时也能够维持其功能稳定运行的能力)、决策合理性与风险预测能力,将成为核心技术壁垒。(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
本文链接:江瀚:L2新国标能将给智能驾驶立“铁律”http://www.sushuapos.com/show-3-155580-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