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大巴山深处,万源市古东关街道庙沟河社区的张大姐推开家门,步行十分钟,便走进了合之美玩具厂的生产车间。伴随着缝纫机的嗡鸣,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份工作能为她带来每月近3000元的收入。
“三年前这时候,我早就背着大包小包,在南下的火车上了。”张大姐一边熟练地操作机器,一边对记者说。从远赴他乡做保姆,到如今在家门口当产业工人,张大姐生活的蝶变,源于万源市全域推行的一项创新改革——托底性帮扶工作“村村有岗”微改革。这项改革,如同在秦巴山区的沟壑间架起了一座座“就业桥”,让4.7万余名像张大姐一样的群众,实现了从“候鸟南飞”到“家门口就业”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破题:从“空心之困”到“机制之变”
万源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四川省典型的劳务输出县。一组数据刻写着曾经的无奈:全市农村劳动力14.98万人中,常年外出务工的高达12.26万人。
“过去,我们村空心率接近40%,走在村里,几乎看不到年轻人。”万源市黄钟镇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留守的多是妇女、老人和低技能劳动力,‘挣钱顾不了家,顾家挣不到钱’的矛盾像一座大山,压在每个家庭身上。”
发展的转机,始于2023年。万源市被纳入四川省托底性帮扶范围,这被视为破解困境的重大机遇。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决定以“就业”这个最大民生为切入口,创新推出“村村有岗”改革实践,旨在为每个村创造就业岗位,从根本上扭转“空心化”趋势。
“改革,首先要从机制上破题,确保‘指挥棒’有力、‘施工图’清晰。”万源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市里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出台《托底性帮扶工作“村村有岗”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细化县、乡、村三级责任清单;更建立了“周调度、月研判”的动态调度机制,将岗位开发数量、实际就业率、群众增收幅度等硬指标,直接纳入各地各部门的绩效考核。
强大的机制保障,迅速转化为基层的澎湃动能。古东关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革任务下达后,我们立即行动,摸排闲置资产、对接企业需求、组织人员培训,目标只有一个:让岗位尽快落地,让群众早日上岗。”
改革攻坚: 从“五向发力”到“精准滴灌”
改革的方向明确后,“岗位从哪里来?”“人岗如何匹配?”成为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万源市的实践,给出了一个多元化开发与精准化对接相结合的精彩答案。
“五向发力”,开源拓岗,回答“岗位从哪里来”。万源市通过招商引资“造”岗:树牢“大抓招商”理念,由县级领导带头,全年累计开展招商引资569次,签约项目165个。聚焦“五彩产业”等主导产业,靶向引进农特产品加工、服装纺织等龙头企业,一举开发岗位5000余个。
育强产业“兴”岗:万源市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孵化“旧院黑鸡”“万源老腊肉”等品牌,带动2万余名群众就近就业。
村村直播“带”岗:在黄钟镇,当地网红主播们每天在直播间销售当地的特色产品,又发布招聘信息,已经帮助200多人找到了工作。目前,全市298个村(社区)已实现电商直播站点全覆盖,累计发布岗位信息2.49万余条。
兜底安置“托”岗: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弱劳动力,万源市创新开发护林员、护路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玉带乡太平坎村的谢大哥,因妻子患病无法外出,被聘为护路员后激动地说:“一年有一万多元稳定收入,就像雪中送炭,解决了我们家的燃眉之急。”
整合资源“活”岗:深入开展“闲置资源清零行动”,盘活闲置村小、旧厂房等资产70余处。石塘镇将杉林湾村闲置村小改造为厂房,引入四川省订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不仅帮助6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还辐射带动2000余户农户发展种植业。
“精准滴灌”,人岗相适,回答“人如何匹配岗”。为实现从“有岗”到“人岗相适”的跃升,万源市构建了一套精密的对接体系。
“多亏了村里的劳务经纪人,了解我的情况和需求,推荐的工作特别合适!”白沙镇大面山村村民彭大姐对记者说。她口中的“劳务经纪人”,是万源市构建的“县有公司、乡有专合社、村有经纪人”三级劳务服务体系中的关键一环。
万源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万源全市已建成乡镇劳务专合社33家,培育像这样的村级劳务经纪人342名。“他们就像深入毛细血管的‘就业红娘’,能最快速、最精准地掌握群众就业意愿和企业用工需求,构建起组织化、规模化、精准化的劳动力输送网络。”
改革之变: 从“就业增收”到“振兴新篇”
“村村有岗”微改革的效应,远不止于就业数字的增长。它如同投入静湖的一颗石子,激起了乡村振兴的层层涟漪。
在人才回流上,激活内生动力。在固军镇三清庙村,通过发展茶产业,不仅解决了本村劳动力就业,还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才回流和企业落地形成了良性循环。”白沙镇一家服装企业负责人深有感触,“以前愁招工,现在政府帮我们建立了稳定的用工渠道,这增强了我们的发展信心。公司已决定扩大投资,二期项目将再提供200个就业岗位。”
改革还悄然改变着乡村的治理面貌。竹峪镇蕨村坝村利用公益性岗位建立起长效管护机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现在道路有人清扫,设施有人维护,生活环境大变样!”村民周大爷逢人便夸。与此同时,全市争取投资102亿元实施交通项目51个,城乡供水一体化让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8%,新建、改扩建学校4所……发展的成果,正惠及每一位百姓。
夜幕降临,石塘镇柳树村的帮扶车间依然灯火通明。工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三三两两结伴回家。炊烟袅袅,笑语声声,这个秦巴山区的小镇,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万源市的改革实践证明,乡村振兴,必须从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托底性帮扶工作“村村有岗”微改革,以其精准的问题导向、系统的思维方法和务实的政策举措,成功地将“就业”这个民生底线,转变为了激发内生动力的发展主线,为众多欠发达地区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振兴之路。
本文链接:四川万源:“村村有岗”改革实践打造乡村振兴发展新样本http://www.sushuapos.com/show-5-79412-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