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 清晨的商业步行街上,统一规范的便民摊位井然有序;校园周边新施划的停车区内,非机动车整齐停放;社区里,居民遛狗牵绳已成习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变化,折射出玉门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
“十四五”以来,甘肃玉门市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以精细化管理重塑城市面貌,让这座老工业城市焕发新活力。
治理升级:从“管得了”到“管得好”
漫步沙梁子社区,曾经拥挤杂乱的巷道已变得开阔整洁。老住户马师傅坐在新修的小广场长椅上感慨:“以前这里私搭乱建严重,连消防车都进不来。现在好了,路通了,心也敞亮了。”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社区闲置角落被精心改造为便民服务点,修鞋、缝纫等摊点在统一规划下有序经营;斑驳的墙面经过美化焕然一新,新设的休闲座椅成为居民日常交流的好去处。
更令人欣喜的是,城市治理的“春风”已吹遍玉门的大街小巷。每周五的“月末大扫除”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风景线。全市114家责任单位干部职工走上街头,从主干道到背街小巷,从城区到城乡接合部,一场全民参与的环境整治行动让城市容颜焕然一新。
五年来,玉门的治理革新在各个角落持续深化。通过创新机制破解城市管理中的各类堵点难点,让“粗放式”管理逐步转向“精细化”服务,这份转变实实在在体现在城市的每一处变化、市民的日常体验中。
服务之暖:从“硬管理”到“软治理”
“以前看到城管就想躲,现在他们帮我找摊位。”瓜农老张的经历,是玉门城管转变执法理念的鲜活注脚。去年夏天,城管队员主动上门,引导他进入新划设的“西瓜摊位”。“有了固定地点,老顾客都能找到我,再也不用东奔西跑,收入反而增加了。”
近年来,玉门创新开展“我为群众找摊位”行动,深入街头巷尾倾听摊贩心声,巧妙利用城市“金角银边”科学布局,设置3处便民市场、5个临时销售点,容纳经营摊位350余个。除61个“西瓜摊位”外,还根据季节特点和市民需求,专门划设52处“烧烤摊位”,为符合条件的摊贩办理便民摊位证。这种变“堵”为“疏”的治理智慧,让城市管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同样的理念在停车管理中得以延续。面对非机动车停放乱象,玉门采取“规划+管理+引导”的系统治理思路,在城区增划、补划停车位116处,特别是在13所校园周边新设1270米专用停车区。同时督促共享单车企业新增240处电子围栏停车点,通过“温馨提示+规范引导”等人性化方式,让非机动车停放秩序焕然一新。
细节入手:从“粗放”到“精细”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城市治理的用心。从规范有序的便民摊位到整齐划一的停车区域,从整洁清爽的街道立面到文明有序的公共空间,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城市管理的匠心独运。
五年来,玉门市将“绣花功夫”融入城市治理的每一个细节,在持续深耕中让城市品质得到全面提升。执法人员深入街面一线,开展多轮次集中整治,清理违规占道经营商铺395家。同时,以铁腕治理环境污染,累计查处建筑垃圾乱倾倒24起,清理垃圾2800余吨,平整土地22.17万平方米,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此外,玉门市创新推行“柔性执法”方式,累计办理行政执法案件171件,实现执法规范与执法温度的统一。这种刚柔并济的执法理念,既筑牢了城市治理的法治根基,也赢得了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精耕细作终见成效。玉门市在全省城市精细化第三方评估中荣获县级市优秀等次,城市管理投诉量显著下降,市民满意度持续攀升。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城市治理者日复一日地坚守与创新。
从体制机制创新到服务理念转变,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治理,玉门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城市治理的美丽蜕变。如今,这座城市既有秩序的井然,又有人情的温暖;既有现代化的设施,又有人文关怀的温度。在这幅城市治理的新画卷上,每一笔都凝聚着为民服务的初心,每一笔都描绘着美好生活的愿景。(靳娜娜、 方雪)
本文链接:甘肃玉门:精细治理勾勒城市新画卷http://www.sushuapos.com/show-5-79414-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