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广州报道
耗材集采再现全进口中标。
几轮耗材集采之下,政策重心从早期的大规模覆盖,转向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临床价值,推动集采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
上月末,四川资阳市医保局发布《关于公示四川省脑脊液分流系统类医用耗材带量联动采购拟中选产品信息的通知》(简称《通知》)。
根据《通知》,共有五家外资企业的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分别是来自美国的美敦力和英特格拉,来自德国的克里斯托福弥提柯,来自法国的索菲萨,以及来自巴西的惠普生物,无国产企业中标。
除惠普生物外,其余四个企业均在2023年河南省牵头、覆盖了23省份的神经外科集采中有过中选价格,对比之下,两次中标价格相近,呈较稳定态势。
例如,美敦力的固定压脑室腹腔分流系统拟中选价格为2349-2398元(曾中选价2398元);英特格拉的同类型产品拟中选价格为4294.5元,与其曾中选价格完全一致。
在技术更复杂的特殊可调压脑室腹腔分流系统中,克里斯托福弥提柯拟中选价格为23223.33-24971.33元(曾中选价24971.33元);法国索菲萨拟中选价格为25200-26100元(曾中选价26600元)。此次新入选的惠普生物,特殊可调压脑室腹腔分流系统报价为23308元,略低于24521.83元的算术平均价。
进口品牌优势明显
脑积水是一种常见的颅脑疾病,治疗周期较长、并发症多且病情易恶化。此次集采的脑脊液分流系统是用于治疗脑积水及相关脑脊液循环障碍的医疗器械,相较其他带量采购耗材来说价格较高,技术门槛也较高。
早些时候,尤其是在精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里,国产器械相对较难获得西方国家认可,也很少出现在国内医院里。
2023年河南神经外科联盟集采中,全进口的结果就已经上演。今年7月11日,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发布《关于京津冀“3+N”联盟动脉瘤夹类医用耗材带量联动采购项目中选结果公示的通知》,共有5家企业中选,中选产品也均为进口。
对于脑脊液分流系统来说,最大的技术难点其实在于阀门的制造和生产,并且对模具等加工工艺的要求也极高。赛道里起步较早的老牌选手美国、德国、法国等同时手里还握着多个专利,技术较为成熟,产品稳定性较高。相比之下,国内企业则由于行业发展时间短,仍在逐步攻克技术难点的过程中。因此,进口脑脊液分流系统在国内临床治疗中认可度和使用率更高,市场份额也较大。
而脑脊液分流系统产品更换的速度并不算快,产品质量和治疗效能往往排在价格因素之前,成为医院优先考虑的因素。再加上带量集采全面推行后,这些行业领头的外资企业没有放弃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市场地位,反而表现出了较高的降价积极性,中选的几率更大一些。
华南某骨科医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涉及到有些耗材集采后,相关手术进入过一段时间调整期,病人和医生对相关耗材的选取更为谨慎,进口品牌仍然具备优势。
此外,也有投资行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一些耗材集采的调整,也给国产企业提了个醒,纯依赖降价这条路走不通了,想要产品卖得出去,还是得用真技术。当前耗材集采已进入“扩面、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政策设计更趋成熟,覆盖范围更广泛,规则更精细,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
国产持续蓄力
比你优秀的同学还和你一样努力,国产脑脊液分流系统产品彻底没机会了吗?实则不然。
根据采购文件,在采购周期内新获批的产品,只要接受未曾中选产品的报价要求,将同样获得协议期内挂网资格。这为目前正在研发或在审批中的国产产品提供了未来进入市场的通道。
另一方面,外资产品始终逃不脱“进口”关,在瞬息万变的国际贸易局势下,不论是价格还是数量,稳定性都是较为欠缺的。
虽然短期内外资企业成了集采中标名单的“常客”,但从长期来看,集采有助于扩大脑脊液分流系统的临床渗透率,培育更大的市场需求。
乘着政策和市场的东风,国产企业自己也在持续发力。百多安、大正医疗、湃诺瓦医疗、通桥医疗等国产创新企业已加速布局脑脊液分流系统,并获得了相关产品专利,技术差距正在缩小。
公开消息显示,百多安自主研发的可调压脑积水分流管完成模具设计,样品已实现基本调压功能,达到精准控制流量的目的;湃诺瓦医疗获批的一项专利《脑脊液分流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显示,其通过陀螺仪传感器检测患者的状态,进而调整自动控制阀的打开阈值和关闭阈值,最终以智能化方式调节脑脊液分流水平,降低分流不足或分流过度的不良反应;通桥医疗于2023年底申请的《一种用于治疗脑积水的分流器及其系统》专利相较于现有产品,其结构和操作更简单,简化了输送过程以及输送系统,降低了对阀门技术的要求。
此外,随着国内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脑脊液分流系统的创新也有可能向智能化、微创化靠近,这对国内企业是友好的,有利于推动国产产品走上行业领头位置。
综合来看,此次脑脊液分流系统集采依旧全外资中标的这一结果,既是当前该领域技术格局的客观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未来市场竞争态势的重塑。
对国产企业而言,要想抓住集采后产品渗透率不断上升、需求不断扩大的红利,抢占市场份额,不仅需要看清价格优势正在褪色,更重要的还是要明确创新方向、把握核心技术。
(实习生薛丽莹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链接:耗材集采步入深水区,再现“全进口”中标http://www.sushuapos.com/show-9-62669-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