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0月17日电 (熊思怡)《人民日报》近期连推八篇“钟才文”文章,其中提到“中国从不缺乏投资机会和市场空间,中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将为世界各国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不仅是应对全球竞争、破解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更蕴含着层次丰富、潜力巨大的发展机遇,既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全球资本与产业合作的战略高地,成为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核心抓手。”陈雳说道。
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性力量。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80%集中在冶金、化工、机械、轻工、纺织等传统领域,构成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电子、有色、化工、汽车等重点行业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四成,支撑着经济的稳定增长。
“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源于传统产业的焕新活力。”陈雳认为,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其转型升级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基础。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传统产业完全能够实现产业焕新,迭代跃升,为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陈雳指出,高端化改造实现价值跃升。在高端化转型进程中,国产家电加速向中高端市场突破,“国潮”品牌凭借过硬品质和文化内涵,在海内外市场的认可度持续提升,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成效显著。2024年铁路船舶航空航天、汽车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9%、9.1%,远超工业平均水平;其中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19.3%,直观印证了高端化升级的实际成效。以重庆某齿轮企业为例,其通过自主研发高铁齿轮箱核心技术,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同时带动上下游多家配套企业实现技术升级与产能提升。
陈雳还表示,智能化改造重构生产流程。在智能化改造中,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灯塔工厂”“黑灯工厂”遍地开花,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流水线广泛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全流程,让传统工厂迸发“智造”活力。截至2025上半年,轻工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到86.2%,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到82.3%,轻工智能化基础进一步夯实。在家电、食品、缝制机械等细分领域,AI视觉检测、智能分拣等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有效实现了生产效率提升与产品质量优化的双重目标。
陈雳同时提到,绿色化改造打造低碳循环。在绿色化转型中,钢铁、建材等高耗能产业积极运用绿色技术创新成果,推进节能降碳技术升级,推广清洁能源应用,构建高效循环的绿色低碳体系――既降低了环境压力,又开辟了绿色经济新赛道。截至2024年底,国家层面累计培育491家绿色工业园区,这些园区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平均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超过95%,真正实现了绿色低碳和循环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层机遇,还源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强韧性。”陈雳表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通过“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一方面,整合上下游优势资源,建设开放的数据共享网络,推动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高效对接,让产业链各环节协同更紧密、响应更迅速;另一方面,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突破‘卡脖子’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建起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生态,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陈雳举例称,例如重庆依托全产业链优势,在消费、制造等领域多点突破,成为全国消费第一城。
陈雳分析,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提升,不仅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保障,更让中国经济在复杂国际环境中保持稳定发展的战略底气。(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本文链接:首席看机遇丨陈雳: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助力传统产业迭代跃升http://www.sushuapos.com/show-3-157108-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