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吴佳霖 广州报道
日前,胡润研究院发布《2025全球独角兽榜》。所谓全球独角兽,是指那些成立于2000年后、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少部分估值超100亿美元。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角兽企业越多,代表它的创新能力越强,创业生态越完善。
粤港澳大湾区是其中的佼佼者。数据显示,全球独角兽1523家,美国企业数量第一,中国位列第二。大湾区独角兽数量就达到72家,占全国21%。大湾区全球独角兽有几大特点:分布集中,主要在深广两市,分别有37家、24家;名次靠前,有SHEIN、微众银行、荣耀、OPPO与vivo共计5家企业冲进了全国前十;“硬科技”突出,深圳“硬科技”属性企业占比超80%,广州也超50%,主要覆盖半导体与新能源领域。
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离不开大湾区强大的制度创新与协同发展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协同机制打破了行政区划壁垒,促进了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产业区域分工的形成,扩大了市场规模。这些为独角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人才、科技、资本、信息以及市场等巨大空白,从而加速了独角兽企业的兴起与发展。”赛迪华南智创中心主任龚佳勇对南方财经记者表示。
独角兽背后的协同生态
大湾区的全球独角兽,“硬科技”属性突出。
例如,广州进入榜单的全球独角兽中,硬科技企业占比超50%,覆盖半导体、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包含芯粤能等龙头企业。而创新力取胜的深圳,上榜企业也独爱“硬科技”,37家上榜的全球独角兽深企,“硬科技”占比超过80%,主要分类为半导体、AI和新能源。其中,半导体行业的6家独角兽企业为嘉立创、比亚迪半导体、航顺芯片、云英谷、飞骧科技和云豹智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5家独角兽企业包括引望智能、大疆、元象、元戎启行和思谋科技。
从深层次分析,广深独角兽“硬科技”的爆发源于粤港澳大湾区“技术攻关—制造落地—场景应用”的全域协同优势。大湾区在算力共享、政策互通、产业链分工上的融合优势,为“硬科技”的创新提供了从技术到量产、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无缝土壤。
根据《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的创新指数已连续5年高居全球第二位。 在这一世界级科技集群内, 城市间创新合作正日益深化与便捷。
例如,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将“天河二号”的算力通过百兆网络专线输送到香港,中央和广东省财政科研项目资金跨境港澳地区使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5个重点专项、13万余台(套)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向港澳开放。
不止科研协同,包括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创新“智联通”、产业协作“软联通”,让大湾区内部跨区域的产业协作发展变得更加紧密。
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逐步形成,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浮出水面;药械互通、资质互认、税收协同,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区级协同样本以惊人的GDP增速成为制度型开放核心引擎。
这样的基础上,广深的人才、东莞的制造与珠三角的配套服务商,共同构建了一个高效协同的区域产业生态体系。广深以“人才密度”换取“创新浓度”,东莞以“制造精度”支撑“转化速度”,珠三角配套以“服务密度”提升“协同效率”。这一体系以人才驱动创新、制造实现转化、服务支撑效率为核心逻辑,形成“研发—制造—服务”的无缝闭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广深莞独角兽企业所在的领域有明显的区别和所在地特色,同时城市间的科技链、资金链、产业链的联系也非常明显,如深圳的资本和硬科技在广州和东莞也随处可见。”龚佳勇评价。
以香港WeLab为例。公开资料表示,在前海率先开展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允许合规传输香港与内地用户数据的背景下,专注于金融科技领域的WeLab 2014年从香港进入内地,选择了深圳前海作为拓展内地市场的据点。借着香港技术与深圳场景的融合,成立以来,WeLab服务个人用户超7000万,企业客户超700家。
产业协同是大湾区最强大的隐形优势,货拉拉也是很好的例子。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对南方财经记者说:“货拉拉原本在香港孵化,在深圳进行各类资源的汇集和物流供应链的集成,得以发展壮大成为如今的独角兽。”
OPPO的快速崛起也是一个典型案例。位于东莞长安的OPPO,在深圳设立研发总部后,便吸引了众多优秀研发人才。从东莞长安的总部到深圳的研发总部,驾车仅需大约半小时,这样的交通便捷性为企业从研发到转化再到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事实上,东莞不仅拥有长安、虎门等制造业基地,还紧邻深圳电子信息产业,东莞—深圳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高地。在东莞,任何创意都能在半小时内找到供应链伙伴落地实现,东莞最高峰一年生产4亿台手机,智能移动终端集群企业数量超3万家。
“大湾区的产业集群各具特色,在集群之间也有各类资源的协同,包括产业链、研发人才的流动,甚至互相投资。”谢来风说。
独特的广深孵化模式
大湾区72家独角兽之中,广深独得61家。广深两市孵化全球独角兽的模式有何独特之处?
在业内人士看来,大厂孵小兽,是深圳独有的独角兽孵化模式。今年上榜的深圳独角兽企业中,有5家都是从深圳大厂中培育出来的,分别是微众银行、荣耀、引望智能、平安智慧城市和比亚迪半导体。
大厂将非核心但高潜力的业务部门剥离为独立公司,既可避免主业臃肿,又能激发创新活力。
例如,华为将智能汽车业务剥离为引望智能,承接华为车BU的研发积累与客户资源。公开资料显示,引望智能主营智能汽车制造平台,于2024年注册成立,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注册地址为华为总部办公楼,估值如今已经超过1150亿元。
与引望智能类似,比亚迪半导体也由比亚迪分拆而来。公开资料显示,比亚迪半导体脱胎于比亚迪的IC设计部门,2004年由比亚迪股份和BFE Ventures合资成立,主要业务覆盖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IC、智能传感器及光电半导体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拥有包含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和下游应用在内的全产业链。
深圳的大厂裂变本质是创新资源的市场化重组,通过资本与政策杠杆将技术冗余转化为产业增量。
不同于深圳,广州的全球独角兽多为细分赛道中冲出的中小企业王者,得益于数字化赋能或场景化重构,建立起了独特的“护城河”。
胡润分析,广州有独角兽成功上市并成为行业标杆,同时也能不断催生新的独角兽,这说明广州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创新生态,是非常适合独角兽成长的城市。
传统纺织工厂生产与管理上存在着生产流程管理粗放、生产进度不透明、产品质量缺乏有效管控等问题,影响了纺织企业的生产效率、周转效率。诞生于广州的致景科技,利用物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为纺织印染行业的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快速、灵活、便捷的解决方案,快速崛起为该领域的明星企业。“过去,纺织服装从接单到出货大概需要一个月,致景科技将时间缩短到了5—7天。”
食材供应链市场长期存在的市场高度分散、公司盈利等问题。乐禾食品在食材供应链服务领域深耕19年,通过搭建食材供应链云平台,打造出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品质管理的全产业链模式,连接了全国1.6万家单位需求,通过动态定价算法将生鲜损耗率从8%降至3%,也快速成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估值突破100亿元。
从前述独角兽不难看出,广州市的中小企业有自己独特的进化路径,深耕细分领域多年,找准数字化或场景化突围的方法论,快速成长为行业独角兽。当然,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也要以全生命周期服务赋能企业发展,包括送补贴、给场景、引人才,推动科技企业高质量成长。
本文链接:全球独角兽,崛起大湾区http://www.sushuapos.com/show-1-46207-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五城7月“点名”稳定币:一手探索一手风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