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
2025年11月23日,第二届京津冀中医药协同中西医结合高质量发展暨中西医结合医学未病体系研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以“京津冀中医药协同中西医结合高质量发展”与“中西医结合医学未病体系构建”为核心主题,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联合主办,并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衡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国医大师唐祖宣、李佃贵,以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增刚,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凯,河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牛兴元,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林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中西医结合处处长黄莹,和来自京津冀及内蒙、新疆等地区的医疗卫生主管部门领导、两院院士、国医大师、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京津冀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合作院校及各地医疗机构的领导、嘉宾共500余人出席了大会开幕式,线上320万人次观看大会开幕式的现场直播。开幕式由海淀区委卫生健康工委书记、区卫生健康委主任、二级巡视员李劲涛主持。
“海淀土壤”,催生更多京津冀经验
11月23日上午8:30,大会开幕式准时举行。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林航致欢迎辞。她以“三山凝翠含正气,五园调运守中和”开场,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并向长期关心支持海淀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衷心感谢。
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林航致欢迎辞
林航指出,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医疗卫生资源腹地和科技创新核心区,在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与中西医结合发展方面肩负特殊使命。海淀区始终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夯实基层服务网络,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促进医疗与产业融合,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了独特的“海淀土壤”。
林航在讲话中特别提到,主办方之一的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已正式加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家庭,成功打造多个特色诊疗中心,彰显了海淀医教研协同的丰硕成果。
针对大会核心议题,林航强调:“推动中西医结合高质量发展不应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应追求深层次的化学反应。下一步,海淀区将在临床实践、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针对慢性病、传染病及疑难杂症,探索形成一批中西医结合优势突出的诊疗方案。”她希望京津冀三地以更开放的姿态凝聚共识,以更创新的思维破解难题,以更务实的举措深化合作,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全面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更多京津冀经验。
三点人生体会,蕴含97岁老院士家国情怀
97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疼痛医学与针灸研究领域泰斗韩济生先生代表参加开幕式的院士们致辞。这位横跨京冀两地学术领域的资深专家,以自身60余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经历为主线,和与会人士分享了个人成长与学术探索的感悟。
97岁高龄的韩济生院士在讲话中回顾自己的医学科研历程
韩济生院士回忆,他从小立下“为中国人不受欺负而奋斗”的誓言,这也成为他毕生投身医学研究的核心动力。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他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基础医学研究,1965年接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任务,从此与中西医结合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他带领团队阐明了针灸镇痛的科学原理,证明针刺可促进神经系统分泌内啡肽等镇痛物质,还创建了中国疼痛医学科,培养了硕士、博士、博士后等530余人次的专业人才,荣获国际针灸金奖、人民好医生奖等诸多殊荣。
在致辞中,韩济生院士总结了三点人生体会:一是国家需要时要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二是有备才能无患,唯有提前积累方能不负使命;三是团结才能攀登高峰,依靠团队力量方能攻克难关。
五大平台同期启动,筑牢协同发展坚实根基
当天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上和下午的平行会议上,五项重要平台启动与授牌仪式相继举行,为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与未病体系建设筑牢实践根基。
与会领导共同授予“青囊智库专家服务基地”称号
一是为“青囊智库专家服务基地”授牌。据了解,“青囊”作为中医医术的代称,承载着汉末名医华佗传承医术的初心。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以“青囊”的深厚历史底蕴组建的“青囊智库”,共由“青囊垂范”“青囊大脑”“青囊砥柱”“青囊之星”四个梯队组成,整合了该学会8000余名会员、99个专业委员会的学术资源,聚焦诊疗难题,加速成果转化。在授牌仪式上,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冯兴中,保定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保定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国伟,衡水市冀州区副区长龙红华,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副校长陈涤平,北京市卫生健康人力资源发展中心主任王志洲,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瑞锋,衡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张少鹏等领导共同为衡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授予“青囊智库专家服务基地”称号。这一举措标志着京津冀中西医结合专家资源将深度下沉,为基层健康服务注入强劲动能。
主持人李劲涛宣布“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生命与健康分会”成立
二是宣布“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生命与健康分会”正式成立。开幕式主持人李劲涛隆重宣布: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生命与健康分会已于近日正式宣告成立,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会长单位将带领分会同仁,在上级学会指导下,开展中医药信息学术交流、咨询服务、继续教育、技术研究等工作,参与中医药信息标准与政策法规研制,为提高中医药信息利用和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医药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提供重要支撑。
与会领导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未病研究联盟”代表授牌
三是举行“中西医结合医学未病研究联盟”授牌仪式。主持人李劲涛书记隆重宣布“中西医结合医学未病研究联盟”正式成立的消息后介绍说,这一联盟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发起,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衡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固安县人民医院、固安县中医院、中科芯创医疗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这10家深耕中西医领域的单位组成。该联盟将聚焦中医治未病和西医精准预防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未病体系建设,在未病早期筛查、人才培育、技术推广、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协同合作,为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开辟新路径。
授牌仪式上,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处处长王欣、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处处长高庆丰,衡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高卫红,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秀丽作为授牌嘉宾,为以上联盟单位代表授牌。
国医大师和与会领导为“小荷双城双院育人项目”指导老师颁发证书
四是启动京衡“小荷双城双院育人项目”。“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开幕式上,京衡两地携手打造的“小荷双城双院育人项目”正式启动。现场播放的专题片诠释了这个项目的初心与愿景:作为青年医务工作者快速成长的精准培育平台,该项目将依托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优质资源,与衡水相关医疗机构合作,构建紧密的人才共育机制。
随后,国医大师唐祖宣、李佃贵,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罗增刚,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凯,河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牛兴元,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林航作为颁奖嘉宾,为入选项目的医生系列指导老师武晓磊、袁菊花、曹于、郝文杰、王浩,护理系列指导老师赵洪武、骆凌云、李丹、闫敏、林丽、杨红艳颁发证书。该项目的启动,将为京津冀中西医结合事业培育强劲的后备力量,筑牢坚实的人才根基。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凯发表祝贺讲话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凯在祝贺四大平台顺利启动的致辞中表示,推动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标杆工程。近年来,三地中医药主管部门同题共答、同向发力,京廊起点工程、京衡名片工程持续深化,不仅让河北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中医药服务,更让我们看到了三地中医药事业“一盘棋”发展的强大合力和光明前景。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增刚发表祝贺讲话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增刚在祝贺致辞中指出,本次大会的各个项目的启动仪式,都是落实“全面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发展防治康管全链条服务”精神的生动实践。中医药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方面的独特优势,与现代医学形成互补,也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保障体系提供了关键路径。因此,加快构建中西医结合的医学“未病”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罗增刚称,京津冀地区地缘相近、人脉相连、文化同宗,在中医药领域有着扎实的合作根基。三地所处发展阶段有别,资源条件各有千秋,需借助协同发展来优化区域中医药产业规划,打通中医药服务环节,达成梯度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态势。要凭借更高层次的定位、更开阔的视野、更务实的行动,在服务体系共筑、科技创新协作、人才培养互动、产业发展互助、标准规范互认等层面不断努力,破除地域阻碍,优化资源分配,全力塑造区域中医药协同发展的模范样板,尝试建设健康中国的“前沿区”,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发源的“新高峰”,构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高质量发展格局的“试验地”,使古老的中医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壮阔篇章中焕发崭新活力与生机。
针对下一步发展,罗增刚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同心同德,共建中西医结合医学未病研究体系,制定健康状态评估标准与干预技术规范;二是同频共振,共筑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针对重大慢病形成疗效确切的中西医结合方案;三是同向发力,共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探索设立中西医结合未病医学交叉学科;四是同舟共济,燕赵大地具备深邃的历史文化根基,在推动创新发展与产业升级方面,需要完成以下三项任务,提高疾病治疗效果的贡献率;增强健康促进方面的贡献率;彰显中医药资源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他强调,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期待三地凝聚共识、携手并进,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迈向新高度。
五是当天下午举行了“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大学生实践育人基地”揭牌仪式以及“海淀区中西医结合专科医联体新增成员单位”授牌仪式。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张静主持活动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张静主持了下午的揭牌和授牌活动。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秀丽、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孙金锋、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医政科科长张茜、海淀区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办公室科长骆叶、海淀区中西医结合专科医联体成员单位领导及代表,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杨清玲等嘉宾出席活动。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杨清玲致辞
揭牌仪式上,杨清玲在致欢迎辞时表示,此次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与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实践育人基地,是深化医教协同的重要举措。基地将为高校学生提供优质的临床实践平台,促进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的有机结合;同时,也将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推动医院学科发展与技术创新,实现“教学相长、互利共赢”。
李秀丽(中)、孙金锋(右一)、杨清玲(左一)共同为基地揭牌
随后,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秀丽、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孙金锋与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杨清玲共同为基地揭牌,这标志着“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大学生实践育人基地”正式成立。
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孙金锋讲话
孙金锋副院长在接下来的发言中表示,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在医学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方面有着深厚功底,此次与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合作,是院校协同育人的全新探索。他希望以基地为纽带,加强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科研合作等方面的深度联动,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为医学技术领域培育更多“懂理论、会实践、善创新”的栋梁之才。
张茜(左五)、骆叶(左三)为医联体新增成员单位授牌
作为海淀区中西医结合专科医联体核心单位,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自2021年12月牵头成立医联体以来,成员单位从最初的5家,发展到今天的25家,在党建与业务融合、业务培训、双向转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区域内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关键抓手。为进一步壮大医联体力量,拓展服务覆盖面,本次活动新增5家医疗机构加入海淀区中西医结合专科医联体。新增成员单位包括: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海淀区海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海淀区中关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海淀区花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海淀区北太平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授牌仪式上,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医政科科长张茜、中医药管理办公室科长骆叶为新增成员单位授牌,祝贺各单位正式加入医联体大家庭。
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秀丽作总结讲话
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秀丽在总结讲话中,对上述两项工作的未来发展提出三点希望:一是以“未病”体系为纽带,强化资源协同。希望核心单位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牵头梳理“未病”服务规范、技术路径和人才培养方案,将成熟的亚健康评估、中医体质调理、慢性病早期干预等经验,通过联合培训、远程指导、病例研讨等方式共享给新老成员单位,推动区域“未病”服务能力均衡发展。二是以“实践基地”为支撑,夯实现代化人才培养根基。依托基地的人才培养与科研优势,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服务能力,为区域卫生健康工作提供人才和技术双重支撑。三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延伸服务链条。希望医联体各单位以新成员加入为契机,共同打造中西医结合特色服务,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群众身边,切实提升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
李秀丽主任表示,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将始终是实践基地和专科医联体发展的坚强后盾,将在政策、资源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两项工作走深走实,为建设“健康海淀”、保障群众安康作出更大贡献。
主旨演讲:治未病体系建设需多方协同发力
开幕式后,“中西医结合医学未病体系研讨大会”正式拉开帷幕。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冯兴中主持研讨环节。多位院士、国医大师及行业专家登台发表主旨演讲,围绕未病体系建设的核心议题分享真知灼见,随后的高峰对话更是碰撞出思想火花,为未病体系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主管部门代表在研讨大会上讲话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中西医结合处黄莹处长代表主管部门在研讨大会讲话。她系统解读了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政策导向与发展路径。她表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实施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重大疑难疾病临床协作等项目,持续推广中医治未病、康复、护理全科化服务模式。针对本次大会主题,她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探索中西医融合新模式,将中医整体观、辨证施治与现代医学新技术深度融合,扩大高质量服务供给;二是夯实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培养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与多学科创新团队;三是深化科研协同攻关,构建标准化、可推广的中西医结合未病体系,打造临床研究与成果转化平台。她强调,国家局将一如既往支持京津冀三地开展学术交流、平台共建与人才培养,为中西医结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在作专题报告
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以《中医是传统医学更是未来医学》为题,从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双重视角展开论述。他指出,“世界卫生组织21世纪宣言提出,医学应转向以健康为核心,这正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现代呼应。”李佃贵强调,《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比现代预防医学早两千余年,而钱学森先生也曾断言“医学的前途是中医现代化”。他结合自身首创的“中医浊毒理论”实践经验,指出中医与西医的核心差异在于“治人”与“治病”的区别——西医聚焦疾病本身,中医则关注人体整体健康状态,通过辨证施治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这种思维将成为未来医学的核心导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作专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以《医分中西,整合致远》为题,阐述了整合医学视角下的中西医结合之路。作为力挺中医的西医院士,他认为中医历经数千年实践检验,其整体观、辨证施治理念具有独特价值,但需与现代医学有机整合而非简单叠加。他指出,现代医学分科过细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中医注重“精气神”的整体调理,二者互补性极强。他强调,在未病体系建设中,需整合两者优势构建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医学的终极目标是让人健康长寿,而非单纯治愈疾病。”中西医应打破壁垒、相互借鉴,以整合医学思想引领未来医学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陈涤平教授在作专题报告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治未病专业委员会会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陈涤平教授聚焦《大健康时代中医治未病诊疗体系的创建》,在报告中分享了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他指出,中医治未病已从单纯理念转化为系统化诊疗体系,需通过“健康评估—干预方案—管理维护—再评估”的闭环流程,实现个性化健康服务。他强调,治未病体系建设需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将中医望闻问切与生理生化检测、大数据分析相结合,同时加强专业人才培训,明确干预风险告知义务,确保服务规范化、安全化。
韩永鹏院长在作专题报告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韩永鹏以《探索中西医结合未病新赛道实践以健康为中心的新变革》为题,在专题报告中分享了医院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思考。他结合人口结构变化、知识更新加速、AI技术兴起等时代背景下,“传统医疗范式”要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才能满足人民健康需求。韩永鹏介绍,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通过三大举措推动这一领域的转型改革:一是编撰《西医大家话中医》《融汇东西中西医协同发展之路》等汇编,进行理论体系梳理;二是构建实践场景,建设10个特色中心,以专病专症发展带动专科提升,将治未病理念贯穿诊疗全过程;三是探索产业蓝海,设立中医四诊与理化检查关联性研究等课题,推动有创检查微创化、微创检查无创化,有感检查无感化,有接触检查无接触化,同时结构化记录患者生活方式数据,为数字药研发奠定基础。他在报告中还透露,新建成的医院北院区将打破传统诊疗空间设计,按患者需求进行模块布局,预留充足场景用于成果转化,诚邀各界专家、企业家参与合作。
高峰对话:专家学者纵论未病体系建设
高峰对话现场
李瑞锋院长主持高峰对话环节
主旨演讲结束后,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瑞锋主持了高峰对话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陈涤平教授、韩永鹏院长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背景下未病体系建设的挑战与机遇”展开深度交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教授在高峰对话环节发表见解
陈润生院士从生物信息学视角切入,强调大数据是推动医学范式变革的核心动力。他形象地比喻,人类遗传密码特别长,我们每个人的每个细胞里,都有一本由30亿个符号组成的“天书”,相当于1万册书籍的容量。而大数据与AI技术的发展,让解码这些信息、实现疾病早期预警成为可能。“过去人们有病才就医,未来通过出生即开展的大数据监测,可提前预判健康风险并干预,这与中医治未病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针对韩永鹏院长提出的“AI发展瓶颈”问题,陈润生明确表示,算力、算法、数据三大要素中,数据是当前最关键的瓶颈。他强调“只有高质量的中医特色数据,才能训练出真正有效的中西医结合AI系统”。
陈涤平教授回应“未病体系落地难点”时提出,除院校人才培养、医疗机构治未病科建设外,还需三大支撑:一是技术融合,将大数据、AI等现代科技融入中医望闻问切,提升健康评估精准度;二是平台搭建,建议建立慢病预警中心,整合中西医筛查手段,为人群提供全周期健康保障;三是模式创新,坚持中医思维引领,吸收现代医学干预手段,形成“中医+西医+科技”的整合型未病服务模式。
韩永鹏院长结合医院实践表示,未病体系落地需构建“理论—政策—实践”的有效路径。他认为,政策导向已非常清晰,实践空间广阔,核心挑战在于理论体系完善。医院的应对策略包括:一是积累高质量特色数据,发挥中西医结合医院数据优势,为理论研究与AI研发提供支撑;二是开放实体与流程场景,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三是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未病干预减少已病发生。
最后,陈涤平强调,未来治未病体系需坚持三大原则: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坚守中医思维理念、丰富干预手段类型;陈润生则呼吁以中西医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医学创新;韩永鹏诚挚地发出邀约,欢迎各界人士参与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场景创新,共同助力未病体系建设。
主办方:凝聚协同共识共启健康新程
为期一天的盛会通过开幕式、主旨演讲、高峰对话、平行会议四大环节,全面覆盖了政策解读、理论创新、临床实践、学科落地等多个维度,实现了“高端引领、多维交流、务实落地”的预期目标。
会议的主办方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韩永鹏在会议间隙表示,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的学术交流平台,更通过青囊智库、未病研究联盟等五大平台的同步启动,构建了长效合作机制;通过主旨演讲与高峰对话,明确了中西医结合未病体系建设的核心路径;通过四大平行会议,推动了学术理念向具体学科的延伸落地。他还介绍说,很多与会同道表示,大会展现了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强大合力,为中西医结合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韩永鹏最后说,本次大会是中西医结合未病体系建设的“里程碑”,更是“新起点”。未来,将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持续深化在政策协同、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临床实践等方面的合作,加快构建标准化、可推广的中西医结合未病体系,让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惠及更多群众,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京津冀的智慧与力量! (中国发展网)
本文链接:京津冀协同聚力,构建中西医结合未病新体系http://www.sushuapos.com/show-5-79687-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北京亦庄城市服务集团园区物业服务分公司天空之境项目部:以党建引领 绘就服务新图景
下一篇: 潮州市文化赋能 古城焕新 生机蓬勃